今天品读的是历史上最长寿的朝代----周朝,拥有800年历史。朝代更迭,透露出很多玄机。我感受最深的是:
1.厚积薄发真不虚。
周朝的建立绝不是周武王万丈高楼平地起,而是源自于历代前人的厚积。私认为功劳最大的有四位:始祖后稷有巨人之志,喜好种植,受尧和舜的赏识;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却复修后稷之业,应是周后来强大之源;古公亶父积德行义,举国爱戴,他国归附;尤其周文王西伯,秉承祖业继往开来,笃仁敬老慈少且敬贤,能人异士皆来归附……除了这些明君,再加上太公、周公这帮能臣,厚积薄发则成必然之势。
2.积坏成患不容小觑。
同样周朝的灭亡也绝非空穴来风。自穆王征伐犬戎就已经埋下了一个深坑,结局类似于刘彻西征之后只搞来几匹汗血宝马一样,穆王也仅仅是得到了四白狼四白鹿而归,失去的却是人心;穆王的孙子懿王之时王室已经开始衰败;再到懿王的孙子厉王,即位三十年,却好利专利,不听谏甚至杀谏,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最后到幽王宠妇戏臣,废后废太子,最终被“老丈人”及前面穆王挖的坑“犬戎”给灭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许这就是江河日下的原因吧。
3.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前人再好的基业再好的积淀,如果自身不足够强大,终将会败在自己手里,反之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周武王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武王即位之后,先祭祀文王,且自称太子发,以文王的名义讨伐,不敢独断专行,而且再三向属下告诫,要小心谨慎巩固祖先功业;讨伐纣王不轻率,出兵两次,第一次仅为试探,时机不成熟班师回朝,第二次在牧野大战,谨慎行之,然后灭商;讨伐胜利之后,夜不成寐,深思国家发展,最后定以武定国以文安邦之策。
4.尽忠无私的能人辅臣流芳百世。
感慨最深的是周公召公。周公乃文王之弟武王之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世人皆知的。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曾被封到鲁地,但未去,留下继续辅佐武王成王。因成王年幼,摄行政当国,被人诬陷,但清者自清,成王长成之后,周公还政重归臣子之位,后期还和召公共和行政。此外,他礼贤下士,宣传德政,一心为公,完善礼乐,说他被后世敬仰流芳百世毫不夸张。还有,召公冒死屡谏厉王,但在厉王太子遇险时,以自己儿子代太子,并和周公共和行政,试图力挽将倾之大厦。还有,劝谏穆王的祭公谋父、死谏厉王的大夫芮良夫……此处,我还想说的就是太公姜子牙,《史记》中寥寥数语,远非《封神演义》中那个近乎主角的白须飘飘大智若愚憨厚老实的形象,才智肯定没得说,但我惊喜地发现封神演义之外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他被封到齐地,也就是他是齐国的始祖,百度了一下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是他的第十一代孙子。呵呵。
读史明智。历史真的是有太多惊人的相似,你方唱罢我登场。读透、参透、悟透其中的真谛、智慧,真不是我当初上学时教科书上的提纲式历史事件就能做到的。且读且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