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文心》,很受启发,虽然现在还是不知道除了叶圣陶先生外,另一作者名字的准确念法。文中提到的写作现有内容,后有标题;或者说写作自是将心中原有的东西倒出来的观点让我很是触动,写作就应该是这样,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需要,作为每天反思、内省、发现自我的一个生活项目,这样说来写作就不应该称之为创作了?对于这个观点,我还是无从库存里拿出充分的素材来论证。
读《文心》让我猛然惊醒,我就是文中说的 刚一些就急着发表的一类人,同时对于稿件的态度特别不认真,并没有做到修改时,逐句斟酌,改至不能再改的地步。这也就暴露我个性中急躁的一面,不够沉着冷静,一点事情就容易使自己的思绪久久不得平静。同时也容易秀出来自己为数不多的内在,为人还是低调为妙。
《文心》提到了对于事物或者景物的外部感受和内在感受。外部感受大致都是相同,而内在感受的赋予就让文字呈现出活力及特点。所有内心的思考和感悟是很重要的,写作要保持一颗童真及敏感的心灵,去用心感知身边万物的发生及存在,去思考背后的机制,去感受山川河流大家的流淌.....
写到这,想起昨天看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堪称中国记录片的翘楚,甚至可以与BBC的纪录片比肩。纪录片的描述形式抛开了往常使用的主持人+专家组+实地考察的模式,采用历史重演,情节再现的方式,让人真切的去感受汉武大帝抵制匈奴、开疆拓土的雄图霸业;张骞二度出使西塞的跌宕人生以及霍去病几度征战河西走廊,龙城之战一战成名的少年得意与轻狂,及老天妒英才的骤然离世。。。 纪录片如此,写作也是如此,对内心、对所见所闻的再现,具体的再现形式取决与各自的内部感受。
思至此,不禁让我想起对自我的探索,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有时候想想自己突然的紧张及对他人看法的在意程度,察觉时觉得好笑,但又经常如此苦笑不得,外在事物一样,内在感受过于敏感也不一定好? 或许敏感的内心让我就有写作的天赋,犹未可知。想到这,内心不禁宽慰,玻璃心可能未尝不是好事情。
哈哈,真是思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