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山的北峰下方,通往主峰的道路上,有一处名叫“擦耳崖”的地方。这里的地形非常险要,一边是向外凸出的岩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游人经过此处,唯恐掉下深渊,耳朵紧贴岩壁,慢慢侧身而过——
2011年4月25日夜晚,我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同学们步行攀登华山,经过擦耳崖时,周围一片漆黑,没有什么感觉。第二天上午,下山的途中,我们再次经过擦耳崖。走在狭窄的道路上,看着脚下万丈深渊,我瞬间感觉很害怕,加快脚步通过此地。
2022年6月12日上午,我和朋友乘坐北峰索道再次来到华山。从北峰下来,经过擦耳崖,刚刚下过雨,周围烟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根本看不清下方的悬崖峭壁。因此,我没有感到害怕,慢慢走过擦耳崖,认真地欣赏这里的风光。
穿过上方写有“擦耳崖”三个大字的石牌坊,迎面就是擦耳崖,道路仅有一尺宽,只能容一人通过。在南端的入口处,岩壁最显眼的地方,表面也雕刻着“擦耳崖”三个绿色的大字。古代,这条道路更窄,没有栏杆保护,游人经过这里,确实非常危险。
明代,文人袁宏道游览完华山以后,曾经专门写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他经过擦耳崖的时候,不仅自己的耳朵紧贴崖壁,而且脸上也都沾满了青苔。由此可见,当时的擦耳崖确实更加险峻,每个人经过这里都非常谨慎小心。
从北向南,走在擦耳崖上,右侧的花岗岩石表面,可以看到一些摩崖题刻,包括草书“道法自然”等内容。其中,有一处“仙人砭”的摩崖题刻,上下落款分别为“万历甲申”和“苏庵武成”。仙人砭也是华山的著名景点,它在哪里呢?怎么没看见?
后来,我才知道,仙人砭就是擦耳崖,这里的“砭”是指治病的石针。擦耳崖旁边的岩石外观呈长方形,好像一根仙人用来治病的巨型石针,一头大,一头小。因此,在我看来,擦耳崖和仙人砭是同一个地方,擦耳崖偏向指这里的悬崖,仙人砭偏向指这里的岩石,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好像两个地方似的。
穿过擦耳崖,继续向南走,旁边的岩壁上,出现大量摩崖题刻。抬头仰望,字迹清晰,好像天然的书法屏障,包括清代、民国和近现代时期的内容。
驻足观看,仔细欣赏,这里有清朝同治八年八月二十日题写的“涧壑烟霞”、清朝光绪三十年题写的“一览”、民国八年题写的“名镇西陲”、民国廿七年四月廿二日题写的“白银世界”、民国三十年三月念三日题写的“千里烟云”、1996年9月9日钱其琛题写的“华夏之根”等。
其中,有一处江西但去非书写的“雄壮山河”题刻很显眼。这里的“但去非”是人名吗?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他是民国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七期的学员,1936年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师任团长。由此可见,在此留下题刻的人大多都是官员,内容基本为赞美华山风光的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