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苏
不久之前,我得意地跟闺蜜炫耀:“我现在断舍离做得不错,今年夏天我和儿子都一件衣服没买,又捐掉和扔掉一些,换季的时候我和儿子的衣服用一个小整理袋就装完了。”
老实说,我们闺蜜之间大多时候都是互相吹捧、鼓励、示爱,满满的粉红泡泡,但当时我闺蜜说的是:“我觉得你还要继续断舍离。我记得你之前买了一箱的去污擦,其实几块就够了。”
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爱语来说,偶尔有效的提醒和反馈更是正能量。我意识到了自己要做的事:修行是全方位的事,并不仅仅是自己的目光所及。修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你不能指望着一蹴而就。
那就慢慢来,一点点来,我要喜欢的不是未来变得更好的自己,而是此刻正在努力更好的自己。
昨天,我去4S店保养车子,等候的时候跟朋友微信,我说打算买个128G的苹果7+,现在用的只有16G,系统老说内存不够。朋友说:“怎么会需要128的,我32的都不完,你考虑一下会不会自己在手机里塞的东西太多了呢?”
原来又是断舍离。
相信吗?我的手机里有1854个联系人,五年前是1700多,这五年来只增加了100人左右,这些,差不多是我工作以来的全部人脉。
五年前,我在离开上海时,就已经知道大多数联系人都将没有用了,因为对于我来说,我其实不是离开一家公司,而是一个行业。这很好理解,一旦离开了行业,与这个行业相关的大多数人脉将对我“无用”,我也将对他们来说“无用”了。老话说“人走茶凉”,在离开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明明知道没有用了,我为什么不删掉这些联系人呢?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不舍得的并不是那些联系方式,那些对我来说没用了,我不舍得删,以及手机通讯录会这么占内存的原因在于,我的通讯录不仅仅是联系人列表,还是资料库。
我在上海工作的几年里,有一个很花时间但又很有用的工作习惯(目前做销售,或是记忆力不太好的朋友可以get起来),就是每周一定会抽专门时间整理通讯录,每一个联系人最重要的不是姓名、职务、手机号和邮箱,而是备注。备注里,我会按个人、单位、社交三类做记录:
个人信息里一般是联系人的年龄、毕业院校、属相、星座、生活学习经历、还有婚恋史;
单位信息里是在单位的地位、实权、职务变迁情况和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情况记录;
最重要的是社交。不管是他的人脉圈还是我与其重叠的人脉、还有我们交往的次数、时间、地点,以及与其关系交好或交恶的人名,都在其中。这一条往往是最重要的。
对于重要的联系人来说,他的备注简直就是一篇记叙文,长达两三千字也不稀奇,细致到他爱吃菜的口味、爱人的星座、孩子的学校、刚旅游去过的地方,我都记得很仔细。
这些,曾经对我的工作起过很大的帮助作用,甚至可以说,有时会是我在沟通和交往中的必胜秘笈。
现在,你或许能够理解我为什么不舍得删了,并不是这些内容对我现在还有什么用,而是,我舍不得删掉自己曾经那么努力、用心工作的见证。
我想了一下,见证有什么用?我要见证给自己看吗?我如果依然是那个工作用心认真的人,我就还在继续创造我认真努力后的成果,比如觉知堂,我需要将觉知堂所有的文章打包吗?我需要将觉知堂所有的粉丝名单备份吗?这不是胡扯嘛。
如果我变了,我已经不再是那么努力用心认真的人了,那么,这些见证如同讽刺。
说来说去,还是要继续修断舍离啊。
我们一般总认为断舍离就是减少物欲,其实远不只此,对于人生经历一样也可以断舍离,断舍离的主角永远是“我”和“当下”。最重要的,永远不应该是其他外物,而是自己当下的轻松自在。
至少,断舍离掉这些联系人,会对我的手机来说轻松不少。
我下定决心,在4S店的休息室就开始删删删,苹果手机没有批量删除,两个小时才删了400多个。回家上网查了苹果手机如何批量删除联系人,使用icloud继续删删删……15分钟我删掉了1000多人。
最后留下355位联系人。
算一算,我这天一共删掉了1499位联系人。
当这1499位“无关人士”离场之后,剩下人的重要性就浮现了。
这才是我“真正”的人脉。
老实说,删掉那些知名人士、企业老板、话题人物的联系方式时,我内心有过那么一秒钟的雀跃,身体里仿佛有双小手在拍掌叫好:“媛苏,干得漂亮。”但下一秒我就回归了平静。这些人不管是谁,早就与我无干了。
以前曾在书上看过一段话,我很喜欢:山有起伏,方显其高,人有起伏,方砺其志,一时得失,不必介意,无论输赢,用心即可。
我听从我的心,我反复在修行断舍离。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