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之——当中医邂逅西医之
中医VS西医的水斗模型
文/黄舜
——如果这个简易的场景模型能帮到您正确认知中医和西医的思考模式,并做出理性判断,那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首先先说明一点,这里所指的西医是我们日常看到的中国化的西医,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的西医笔者并不了解,所以不在其列)
【水斗溢水模型】
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的体验,大致在4年前,笔者概括了中西医有关疾病治疗的思维方式和现实应对的差异,并由此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场景模型。
请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您家里洗手间的自来水斗正在不断往外溢水,您会咋做?
方案一:先关闭水龙头,再检查水斗下水口是否关闭或下水道是否堵塞,再设法通堵排水,这样的做法就能马上解决水斗溢水的问题,而且基本不会留下后遗症。
方案二:立即拿来一个水勺,把水斗里的水一勺一勺舀出来,水斗里的水位很快下去了,水也不再溢出,水斗溢水的问题得以解决。
方案三:请专业人员到现场查看以后,给出专业意见——建议拆除水斗,一劳永逸,以绝后患。
那么这3种都解决了水斗溢水问题的方案,您究竟会选哪一种呢???
您肯定会很不屑地说:废话,那还用问,肯定是选方案一。
似乎,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做的决定,而且很肯定。
标准答案是啥呢——“不一定”!
【模型的映射】
方案一:在看待水斗溢水问题时候,把水斗溢水的核心归咎于水的来源和去路,那么解决问题的核心也就出来了——四个字“断源通堵”,这就是常识,常识也是大道,大道是至简的,这是典型的中医思维。
那把这个方案映射到疾病的对应上:比如孩子的食积引发的各种脾胃问题,继而引发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不良。在中医看来,解决问题就会从2个方面着手——
1曰控食:从引发食积的源头抓起,会告知家长,孩子的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消化吸收功能较弱,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三高:高热、高脂、高糖),而是吃得适度和容易消化吸收为好,帮孩子改掉偏食习惯,避免摄入冷饮等寒凉食物,避免消化系统的负荷过大和摄入过偏,伤及脾胃,胃受脾运,伤则不运,遂成食积。
2曰消积健脾胃:中医药治疗小儿食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方法诸多,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推拿、捏脊、刮痧和药膳食疗等手段,来适度刺激增强孩子的脾胃和肠道功能,比如用运用中成药健胃消食口服液、保济口服液、保和丸、小儿化积丸等,外敷药诸如开胃散脐贴,还能运用专业小儿经络推拿和捏脊的手法,以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丰富立体的治疗手段,殊途同归,效如桴鼓。孩子的胃口马上就会改善,免疫力增强,睡眠质量改善,身高、体重和智力发育也会随之进入良性增长。
回顾一下,是否这个病理的分析原理与水斗溢水的方案一解决思路完全一致呢?
方案二:水漫出来了,第一判断,这是水的问题,只要把水搞掉,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您正被水困扰,或许也会认同,这是水的问题。于是,溢水的事情就等同于水的事情了。接下来就是拿来一个水勺,让你选择,用进口水勺还是国产水勺,选择好以后开始一勺一勺舀水,水只要不溢出来,便是解决问题。
我们也可以对应一个病症:比如有病人发烧进入医院了,医院第一时间化验,告知细菌超标或病毒超标,有化验数据,铁证如山。逻辑是因为有炎症,所以发烧不舒服了,只要把炎消了(杀灭病毒或细菌),发烧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引起发炎的原因,则很少有提及,而且,炎症消除后是否还会反复,大多数医生也不会提及,他们可能会认真地问你,用进口消炎药还是国产消炎药。
如果再发炎再发烧,那就再消炎,或者在提高消炎力度,至于何时是个头,他们往往会回答那没办法,你发炎了,是细菌或者病毒的事情,那必须消炎。似乎那是令你无法置疑的治病逻辑。
回顾一下方案二与这个病症的诊治思路,才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已经在这个逻辑下求诊多年了,而且竟然毫无违和感,是不是呢?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方案三的解析,有正常逻辑的人一开始 就会反对,怎么可以拆了水斗呢?拆了以后,我们可就没水斗可以用了,咋办?恭喜你,有常识!
在讨论方案三之前,笔者先申明一点,西医的外科领域,创造了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专家,也有非常严谨科学的学科体系。我相信,在客观严肃的医疗体系里面,做外科切除手术的方案论证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过程,因为这关系到病人术后的预后及生命质量。在此,我们闭口不谈医疗概念以外的商业因素,纯粹谈一下医疗与疾病本身。
方案三的临床映射案例:有人淋巴结发炎导致反复发烧、胆囊炎或结石引发绞痛、绝经后妇女子宫及附件的反复炎症、肿瘤等等.........到医院去诊治,他们经常会得到医生非常“善意的劝说”——我们建议还是开(摘除)了吧,开了就不会再因此发烧了,开了就不会再胆囊痛了,开了就再也没有炎症了和癌变的可能了。在疾病的折磨和压力面前,有很多可怜的病人真的会无奈地选择采纳这类建议,真的会相信,摘除会是一劳永逸的好事。
但是,极少有医生会认真地分析这件事情的两面性,没人会告诉你,淋巴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的一道天然屏障,淋巴结发炎是一种免疫保护反应,切除了以后,就等于撤走了门前的忠诚卫士,那有啥后果,一般人都会明白了。
也很少有医生会告诉,胆囊炎症其实是胆在承受来自肝脏的压力排解,一旦切除,就无人替肝脏排解了,那这些结石或炎症会延伸到肝管里面,那么真正的大麻烦就来了... ...这里还没有用中医的体系介绍胆的重要性,就已经很瘆人了。
再看看建议子宫和卵巢切除的案例,是否有医生非常详细地介绍子宫与卵巢切除后的不良预后?正好,昨日有个切除了子宫和卵巢的患者在向我诉苦,简单概括如下:医生只告诉她不切除有患癌症的可能,却没有告知她,术后的副作用有这么多:后背上部一直感觉冰凉,极易感冒,一旦感冒,就迁延不愈,整日感觉乏力,丧失了很多劳动能力,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落差太大,难以接受。
实际,子宫与卵巢摘除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损伤都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卵巢在绝经期之后,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女性荷尔蒙及其他激素以平衡肌体的各种微妙需求,没有了这些机能,全身的情况就会都变化,除刚才的免疫力问题之外,比如关节的润滑度和灵活度降低,皮肤的光洁度和弹性降低,保护内脏的脂肪组织会发生减退,整个人基本会逐渐退化成一个人干,用我老师杨永年教授的话讲就是——预后都不好。
但仔细想想,我们周围有多少人选择了水斗模型里面的方案三呢?
【不同的思维】
好,我们回顾一下方案一二三,实际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这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中西方医学的不同思考方式。
西方医学,善于把人体作为一个精密仪器来看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拆解,更换零部件,甚至可以钻到里面去探视,可以看到极小的细胞,病毒,甚至进行基因排序。终极目标是搞清楚人体的奥秘,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人类疾病。治疗原则主要就是“杀伐”。
而中医却完全是另一个思考模式,把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所有的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都与人息息相关,人体所有的异常,基本都归类为一个字“偏”,偏阴偏阳,偏虚偏实,偏寒偏热等,所以,治病就变成了“纠偏”,纠偏的目标是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纠偏的重大指导原则就是依靠正气,就是培养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旁观者VS当局者】
今天我把那些看似复杂的医疗决策,用一个简单的水斗模型做一个概述的时候,似乎,每个人都挺容易做选择和决策的,但是,现实远远比这个复杂,当我们真正面对自身和亲人们严酷病患的时候,往往会当局者迷,会被病痛所干扰,会被情感所左右,也可能被所谓的孝道所绑架,我们平素的理性和中立性就会模糊,我们的决策甚至会被时间所迫,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余地去做假设,不敢质疑。这种背景下,难免会做出欠妥的决策,但事后会遗憾终身或追悔莫及。
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普通百姓,没有专业的机构提供咨询,也不太可能有专业的人士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提供参考意见,我们却要全靠自己的非专业认知去和专业机构做PK,对不起,恕我直言,事实上是PK。我们似乎只留下要么听从对面的“专业建议”,要么退出的2个选择。
【货比三家 兼听则明】
没办法了吗?非也!
我们最起码,可以去遵从常识,多一点角度去假设,多几个维度去思考,多去几个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医院,去听取不同的意见。实在不行,也可以在同一体系里进行货比三家。
如果时间允许,多听一点不同的声音,总是能多一种选择。
愿您在做医疗决策的时候,能多一点理性,少一点遗憾。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