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挣钱看本事,花钱看品质。现在的情形是好多人挣的不多,想花的多。尤其是一些在校学生,根本不挣钱,就想着花钱。在一些全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全都在学校里完成,花销也不在小数。
有人做过统计,按一个月在校26天来计算,花销最高的超过了五千元,最少的在六百元。三千学生平均在一千五百多。按平均数计,每天的花销在五十以上。都花哪里了?单纯在食堂吃饭,各种档次的食品菜品都有,早餐花五块钱能吃饱,二十块钱也花的了。每天在食堂吃饭按三十块钱计,剩余的二十花哪儿了?花在了水果饮料零食及一些小视频小物件,比如抽纸什么的上,这算是正常消费,因为大家都这样。至于那些每月花费不足一千块钱的同学,水果饮料零食可能会少很多。要是再赶上有个头疼脑热拉肚子的,花的就不止这些了。
花钱有瘾。花一个想两个,花两个想更多,因为简简单单就能给人带来大快乐!谁不愿意花钱呢?过去说吃饭穿衣看家当,意思是花多少钱先得看看有多少钱,丈量着花,千万别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但现在这已经是要被抛弃的陈词滥调,现在讲究的是借钱花,超前消费。美其名曰借鸡生蛋,具体点叫借别人的钱生自己的蛋。
许多人被这高大上的理论俘虏了。真正有头脑的人,思考的重点在“生蛋”上,“借钱”只是手段,初衷不能忘。而更多瓜众,只看到了“借钱”,而忘了借钱的目的“生蛋”。许多的金融机构和平台,抓住了瓜众的这一心理,纷纷出台名目繁多的利好政策,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或者无抵押贷款,引人上套,于是乎,趋之若鹜者如过江之鲫,结果是债台高筑者日众,很多大学生陷入“校园贷”陷阱,社会上更有人不幸成长为广为人知的“老赖”。
这样的风气蔓延到中学,影响到了学生们的消费观。别说这些未成年人不挣钱,没有钱的概念,花起来根本不心疼,就是那些刚入职的年轻人,花钱没有不“慷慨解囊”的(至于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在精神生活的投入,那是另一个话题)。月月光。钱不够用怎么办?找自家银行呗——有依靠啊。过去的人,挣一个,恨不能分两半花,那是他没有依靠啊。
而在中西部的县城,月收入五六千块钱的五六十岁的人吃一顿饭,都还得掂量掂量,吃什么更经济实惠,绝不会仅仅为了口腹之欲而大手大脚。因为他知道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总觉得应该把钱留在更需要花的地方。
花钱确实能显现一个人的素养和品位。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的试金石。钱是很重要,有钱能办很多事。更重要的是看如何获取钱,如何使用钱。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存活于世的终极意义,因为我们必须明白,世界上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不能因为挣钱花钱的事,而丢失了人本该固守的最为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