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诸子:(十三)我们是3个男人的后代?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自古及今的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这几个问题感兴趣。要回答这几个问题,不能不先考究我们的祖先,以及中国的历史。这涉及到几种方法:
第一个是口头和书面相传的历史文献。20世纪初我们中国人向世界表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到20世纪末又有“中华三祖”的概念,即炎帝、黄帝、蚩尤。《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个历史事件,就是这三个男人之间的战争。
第二个是考古出土的证据。通过遗址的发掘追寻文化的起源,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没有文字的历史要更早,如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等。通过出土的文物印证古代文明发展的变迁。
第三个是分子人类学的方法,通过遗传学确认染色体的传承。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40%的中国人的Y染色体来自三个新石器时代的超级祖先。并且,现今中国人当中有60%的人是当时5个男人的后代。
有人据此提出,中国的这3个超级祖先,应该是炎帝、黄帝、蚩尤。这个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时间对不上,并且蚩尤被认为是苗族人的祖先(3个超级祖先均指汉族)。
如果从部落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更加明白。伏羲氏、神农氏的部落是一脉相承的,当时的炎帝是作为统治者,但诸侯均不归附,而是朝向黄帝,黄帝于是和炎帝战于阪泉,取得统治权;蚩尤不归顺黄帝,黄帝于是和蚩尤战于逐鹿,擒杀蚩尤。这个过程有点像后世的秦朝统一六国,不同的是当时的战争是部落之间的战争,是以族群来划分。各个族群分别有一个超级祖先,以他们为中心,族群占据一定的活动范围,形成了部落并发展出不同的文化。
司马迁追述历史,从黄帝开始,一种原因可能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只能从黄帝开始;还有一种原因是黄帝是“开国天子”,和其他部落之间不存在血缘、传承关系;也有可能自黄帝以来,黄帝一族就主导了历史的书写权,其他如神农、蚩尤的族群历史只能暗地里口口相传。
经过夏商周三代,族群之间的界限已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文化的传承却划分了人们的族群信仰。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并不是一个事实,不如说“百家言五帝”,比如儒家、墨家都称道尧舜,而不提及黄帝。在著作中提及黄帝的,主要有《庄子》《管子》《韩非子》等书,而黄帝学说和老子学说相提并论,称为“黄老”。《汉书》记载,汉武帝时,窦太后喜欢黄老之学,她要求子孙都要学习《老子》;太后去世,武帝掌权,儒术于是登上台面。
在先秦时期,实际上有3大暗中存在的文化派系在互相斗争。比如孟子的时代,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学说充斥天下,包括儒家本身也是显学。到了汉初,变成了道家和儒家之争。这3派的显学,本质上来自3个派系:伏羲系、普世系、黄帝系。
司马谈论六家,也是在论3大派系。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实际上是这样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再细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写了儒家孟子,然后是阴阳家邹衍,由邹衍引出稷下黄老学派,又引出荀子,荀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最后寥寥数笔写了公孙龙、墨子等人。这一篇列传,无疑就是在讲这六家几乎在同一时空的思想碰撞,司马迁动笔的时候,儒家学说已经成为主流,所以对孟子、邹衍、荀卿着墨最多,而稷下学派诸多学者多是一笔带过,至于名家、墨家就跟没写一样。
3大派系的斗争,最终名、墨消亡,稷下黄老学派一开始转归于吕不韦门下,到汉代他们的思想传承又到了《淮南子》当中,流为杂家。而只有阴阳、儒得以存活。
伏羲系的阴阳家、儒家成为文化主流,其实是一个必然,它的根源极为深远,可回溯到伏羲氏部落的文化,后世发展为以阴阳五行为主导。中医的第一经典《黄帝内经》,如果不去翻看,光看名字会以为是黄帝的著作,实际上是黄帝发问,岐伯等“天师”回答。黄帝本人也作为中医的学习者,这毫不奇怪,这可视为黄帝系学习伏羲系文化的记载,《黄帝内经》当中的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成为文化主流后,儒家最上得了台面,阴阳家次之。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纵横家,其理论基础也是阴阳学说。所以这三家统归于伏羲系。
黄帝系的文化也是极有特色的,以形名、道德为主导。道、德是抽象的理论,而形、名是具体的理论。黄帝学说主要是讲形名,和老子的道德理论是吻合的,所以才统称为黄老。只不过黄老合流的学说埋葬了两千年,流传下来的,道家最上得了台面,杨朱学派次之,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法家。
近现代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人突然想起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墨家、名家、兵家,这三家构成了中华大地上曾经昙花一现的普世系。当西方人说耶稣,我们搬出了墨家的墨子;当西方人说逻辑学,我们搬出了名家学说;当西方人说克劳赛维兹的《战争论》,我们搬出了兵家的《孙子兵法》。如果问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路线和西方的不太一样,或许这些被主流文化遗忘在一边的学派就是最好的回答。
在先秦时期,是儒、墨、道并举,随着提倡明鬼、天志学说的墨家消亡,佛教传入中国,后世变成了儒、释、道并举。最开始人们崇拜的那个叫做墨子的男人被人遗忘了,代之以一个叫做释迦牟尼的男人。
到今天,我们发现华夏文明发端时存在着3个超级祖先。这3个超级祖先,是否形成了3种不同的文化圈?这3个超级祖先,和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是不是各自有联系?这3个超级祖先,对轴心时代百家争鸣形成的3大派系斗争,是否也有影响?
今天的很多学者,试图将中华文化溯源到唯一的一个祖先身上。比如张远山先生致力于“伏老庄”一脉相承的主线研究,挖掘伏羲学的文化价值,降低黄帝的文明高度;反之,清华大学的廖凯原先生则成立了研究中心,致力于发掘黄帝思想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价值。
问题就在于,把文明源头归为一处之后,很多现象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司马迁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五帝本纪》中就写了“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或许就是因为黄帝这一世系和儒家的文化本源是不一样的。把黄帝和儒家联系起来的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更别说把墨子和黄帝联系起来——《墨子》书中未有一处明言黄帝。同理,把源于伏羲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庄子、韩非子的学说联系起来也将是徒劳的。
如果用“九型诸子”这个模型,就可以看得很明白:我们在身体基因上有3个超级祖先,在文化基因上也有3个超级祖先。这3个超级祖先形成了3号兵家、4号阴阳家、5号道家的原始文化,在百家争鸣时代达到分化的鼎盛时期,形成了3大派系,9家主要学派。
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一个结论,即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是受我们身体影响的,称之为“具身认知”。在ABO血型性格理论中,不同血型的人会有特定的行为性格。如果再深入一步,遗传基因也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在文化归属的选择上,是不是也暗中受到这样的影响呢?
文/似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