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姐说:有些努力,是怕自己被落下;有些挣扎,最好的结果仅仅只是维持住现状;还有些黑夜,只得我们一个人去独自穿越。
见过太多人,他们喜欢呼朋引伴,喜欢往人堆里扎,恨不得随时随地有人围着。他们很能聊,在各种圈子里推杯换盏的热闹着,唯独不想面对一个完整的自己。他们擅长跟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唯独不会与自己相处,与物相处。
什么是与物相处?
先说与物相处。比如说,小时候读书,一开始只会看插图,只会看故事;看书多了,慢慢懂得欣赏文笔、词采、音韵、结构;再后来,有了独立的价值观,懂得辨别思想的高下,偶尔读得一本好书,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千古,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感受到无以伦比的审美快感。这便是与书相处。
再比如,小时候看画,只关心图像是否逼真;再往后,看得画多了,慢慢学会体悟工笔与写意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学会感受笔触、构图、配色、光影的运用等更丰沛的细节;再往后,懂得在绘画史上去鉴赏一幅名作的意义,会有兴趣去探究一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再追溯到创作者生平对创作本身的影响,这个追溯的过程自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这便是与绘画相处。
我们每一个人从一投生下来就开始把玩各式各样的物件,一开始可能是一件玩具,一块积木,一只小熊。长大了些把玩的物件换成一只皮球,一把弹弓。成年了,我们开始迷上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一只新款手机,一只徕卡镜头,一架无人机。再后来,有人玩儿车,有人玩儿表,有人盘珠子。一辆奔驰房车,一只百达翡丽陀飞轮,一串顶级沉香。再往上,还有人玩游艇,玩私人飞机。
那么多年,林林总总的物件从我们手中滑过,如果你有心,如果你有幸,至少应该有那么几样物件,多年来,我们反复把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想了解它更多的同类,我们对它滋生了感情,这一切与物件本身的价值并无关系,与其是艺术品还是商业产品也无关系!不是么?有人从一颗黄花梨开始,攒下了大半屋的收藏;有人因为一款手机,迷上了工业设计。这些人,便是知道如何与物相处的人。好的东西交付给他们,便是不负所托。而有的人,他们不懂用心感知。再好的东西沦落到他们手里,最终都会沦为他们自我标榜的标签,暴殄天物的牺牲品。那些个有灵性的物件早已死在他们财大气粗的鼻息中。
每个人喜欢一件东西的理由,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庸俗,每个人的庸俗也不一样吧!只有摆脱了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之后,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那时候,一切存在者都回到了存在的本来状态,你会发现,物也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话,会与你交谈。
连物都不知如何相处的人,更不用去谈与自己相处了!通过与物相处,我们才慢慢习得自己,一点一滴的去探索自己丰富而又柔软的内在,去一寸一寸的开垦我们心灵的土壤。而我们自己,是一个何其深奥,何等玄妙的存在啊!
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人性的秘密。以自己作为样本,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人性,籍之对人性产生深刻而同情的理解,是多么有趣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而许多人往往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却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事实上只有关注和理解了自我,才能理解他人,进而理解社会,理解人类。
生活如同一条裹挟着太多不明物体的泥石流,泥沙俱下。我们在这条河流里左突右奔左闪右避,活怕被命运的硬石击中。有些努力,是怕自己被落下;有些挣扎,最好的结果仅仅只是维持住现状;还有些黑夜,只得我们一个人去独自穿越。在那些夜深人静的夜,沏上一杯清茶,唤出那个精神的自我,来理性的关爱和冷静的审视一下那个在尘世苦苦打拼的自我。我的那个尘世的自我是如此离不开和珍视那个精神的自我!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