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柿饼 蕴含大文章
薛维锋
秋末,乡下人们最忙的活路是制作柿饼。
这个时节,你到乡下走走,漫山遍野最惹人眼的当属有看头有吃头的柿子了。这柿子内外兼修,美得名副其实。黄亮的柿子挂满枝头,一树树沉甸甸的在阳光下灿烂的锦绣着山庄。乡下人家的眼球是忙不过来的,整天陶醉在秋的画里。手更是忙,要抢抓时令,把这些高挂枝头的“金蛋子”摘下来,好制作柿饼。
酿柿子酒的柿子必须在霜降之前青涩不甜时就打下来剁碎入窖封闭待酿。而这制柿饼的材料就要等到霜降之后柿子金黄时采摘。制作柿饼的程序是蛮复杂的,属于费时的细活。第一道关是选材料,在整个神河镇乃至整个旬阳,制作柿饼最好的柿子是牛心柿子。人们得亲自攀爬到树上或就近一个个摘或用竹竿夹子一个个夹。一般是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树上摘一个人树下接,你得事先用绳子拴好装柿子的竹篓悬挂绑在树干上,待柿子装满,放下绳子取出柿子再如此反复。制作柿饼的柿子必须“毫发无损”才行,不能有破皮损坏的。这采摘自然要小心翼翼,万般呵护才行,费时是当然的。而且,当天不能采摘太多,当天的材料要当天制作。待把这些“金蛋子”弄回屋里,就得进行第二道工序,留柄取萼蒂,这是旬阳传统柿饼制作应有的一道工序。在与柿子顶部萼蒂连接处,需要留2到3厘米的把儿,多余的折掉,以备栓挂。萼蒂不是全取,只大致取其边沿,方便拴系就可。这道工序也是急不得,倘若不小心折断了把儿,那选好的“金蛋子”就只能放置“闺中”等吃“软柿子”了。接下来就得抓紧时间去柿子皮,这里传统的做法是用削皮刀将柿子一个个旋转削皮,皮要去的薄而均匀且干净。手法娴熟的人们削出的皮从头到尾个个完整,恰似一条条“金腰带”。柿子皮富含铁,人们喜欢直接铺晒在房顶上或一条条搭在绳子上晾晒成干上霜食用,味道甜润。去皮的柿子果肉黄的诱人,渗水泛光。待不得你观赏,赶紧一个个用龙须草拴住柿子把儿,然后又一个个依次串联起来,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把一根根龙须草合起来搓成绳,待到1.5米左右就行。全部串好之后,就得马上选择通风好光照好的地方,或挂在屋檐下房顶上或挂在房前屋后大树上,每一串之间要间隔15里米左右。这晾晒的过程是比较长的,你得勤快,要经常照管,不能让它们遭受雨水的侵蚀,还要防止虫儿鸟儿前来偷食,以保证柿饼的质量上乘。等到一串串果肉变成黄亮的干果柿饼时,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上霜。其实,有的人已经馋的懒得上霜就开始品尝了,这时的味道也很不错。倘若让其成为佳品,就得把柿饼一个个取下来放进缸里,山里人柜子里也放,通常要把柿饼与柿子皮混放,上霜效果好,要温度越低效果越佳。
可别小瞧这些柿饼,在古代,柿饼曾是进献皇家的贡品,而现在,这柿饼却能传递一份爱一份情。在80年代初,优质的柿饼作为陕西的名贵特产被省政府包装成袋,曾以空投的方式赠送给台湾同胞,以慰藉同胞们的思归怀乡之情。可见这小柿饼有“大作为”。而在这里的乡下,人们自然是要吃上一部分,但总要保管一些,好给远方归来的亲人品尝,或者送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或者给来客们端上一盘尝尝。足见这小柿饼确实能传递一份爱一份情,让淳朴的乡风这样传承。
这柿饼更是一种文化。柿子树原产就在中国,而柿饼也是历史悠久,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不仅是民间风靡的食品之一,也曾是王公贵族们的珍爱。文人墨客也常拿柿饼吟诗做文,古有“悬霜照彩,凌冬挺润”的佳句,我想这关于柿饼的名句一定很多,确属一种文化了。而这里农村制作的传统柿饼其间同样蕴含着文化。柿饼富含各种营养20余种,有非常高的食疗价值和药用价值。这里的人们喜欢在冬季取几个柿饼装在杯子里倒上开水研磨成甜润香浓的“柿饼汁”,围在火炉边品尝,有活血润肺消炎,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效果。逢年过节,招待客人,这乡下有“烧茶”的风俗,甜酒加柿饼做成满碗溢香的“柿饼茶”,让你喝了还想要。记得80年达90年代山里人出嫁女儿,嫁妆多是箱子柜子之类的,里面自然要塞满“点心小吃”,柿饼是少不了的。这柿饼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自然沉淀了丰厚的文化。
这柿饼也是一种经济。柿饼有极高的药用食用价值,更是滋补佳品,能预防治疗十几种疾病,博得人们青睐。乡下上好霜的柿饼若卖,每市斤六到十元不等。每年来乡下买柿饼的人的确很多,主要是看好制作传统,上霜真无污染。这传统的自然晾晒的制作柿饼是乡下人的一大优势,若批量生产,成为地方特产和绿色食品,也是一种产业,一种地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