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易行难,意思是知道这件事怎么做了,但如果加以实践就会发现行动过程中困难重重,很多在行之前没想到的问题一一涌现出来,所以所行难。但是,难道知这件事就这么简单么,我怎么觉得倒是因为不知而导致了行难呢,因为对事情的发展和来龙去脉一头雾水,天真地认为这件事很容易,所以自以为是,结果发现行动中和自己的预期发展相去甚远,阻力重重,才会发觉原来行这么难啊,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罢了。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是问题。
为什么会有拖延症?明明知道自己就要去完成这件事情的,如果按照进度原本可以从容地完成任务的,却偏偏要等到deadline匆忙地赶进度,完成的质量就不怎么样了。大学生中很多人考试就是要等到最后一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甚至一天晚上才来复习,凭借短期记忆有些人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但养成的习惯却对后面的生活造成隐性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会这样拖延呢?因为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怎么才能去做,做完以后是否有收获,各种未知的情况摆在你面前,那你怎么有动力去往下做呢?这种习惯养成一种惯性,凡事都拖延,都想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细思极恐。
为什么知难行易?
前方不知是未知的深渊还是光明的世界,你想一想都觉得可怕,根本就挪不开腿,只是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认为拖延只不过是人之本性,其实只是不知而已。菜鸟如我,在持续行动一段时间后自以为没有大的进步的时候,就会羡慕那些在开始行动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在过程中优化自己的计划的人,觉得他们是幸运的。那种人在行动前就有着清醒的认识,世事不易,安排好自己的进度即可,不在前期操之过急也不在后期敷衍了事,持续行动的艺术可见一斑,哪来的拖延,如同吃喝拉撒睡一般,已然把它当成自己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了,按时按量即可,我甚是羡慕啊。
傅盛在读在《人类简史》的感想中提到的“认知是人类进步的唯一武器”便是强调了知的难。本质上,认知才是最大的壁垒,不单是自己的壁垒,也是别人的壁垒,还是我们最大的武器。以上文字来自该链接
这和不一味地埋头苦干,靠勤奋和努力来感动自己不同,如果对我们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更早地想清楚整件事,然后在这个方向全力以赴,不是更容易达到目标么。不浑浑噩噩,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条相对简单的道路,知先于行,而后才知道知难行易。
如何做?
对于初学者,更多的是不知道怎么走,走了会怎么样,这时候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硬着头皮走较好,还是先迈开第一步再说,有些事情总要先做起来,先启动起来再说。佩服于笑来老师总是在有了合理的想法就先开干再说,细节在行动中再不断的完善。比如昨天在“学习学习再学习”公众账号发起的“十分钟”活动,也是听到一个伙伴的意见后就立即启动了,行动力可见一斑,这也得力于老师之前有很多这样的经验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已然对过程的难有了正确的认识,那难就不算难了,心里有了预期,难只是成功道路上一个暂时的副产品而已。
在前期你啥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属于知易行难的情形,行动起来,而后再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概念方法论和行事逻辑,这套逻辑可以迁移到其他陌生的领域,虽然有些不同,但行事的步骤大致相同,所谓的“跨界”也有其中的道理。随着你的行动量的增加,你越来越得心应手,往往有一个想法后就能尝试着想出合理化的计划,你已经是知易了,剩下的只要去执行就行了。上述过程最后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地步,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莫过于王阳明先生了,知道了就去做,先生实在是我等的学习模范啊。但还是有些人知道了路怎么走,却不去走的,那是你自己对目标的渴望程度不强烈,怨不得别人,自己的路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