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人事物已经过去,不会改变哪怕一点点,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心理思维理念,改变对它的看法。同时聚焦当下,用心理学方法与技巧,一点点进行有效自我成长。
“我是谁”,这是自我审视,也是思考自我,专业术语是“心理过程、状态、个性特征”的体现,通俗说法就是这个人有何思想、情绪、毅力、自知力、目标、能力、脾气性格等。
有了自我意识,觉察到当下状态,就会继续追问,“当下的我”究竟“从哪里来”,尤其遭遇困难、事情糟糕时候,会想这是怎么回事。
有个高中学生,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只要回家就会和父母吵嘴,亲子关系非常糟糕。父母觉得好吃好喝尽力培养着,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带着孩子来咨询。
了解了基本情况,就可以得出孩子问题所在,简单点就是三个字,“缺少爱”!
孩子父母做生意,整日忙碌,顾不上孩子,不会和风细雨交流,平时很少敞开心扉沟通。
孩子虽然长的人高马大,可是非常不愿意住校,明明有条件走读,可是父母非要孩子住校。用父母的话说,孩子平时太内向,“为了锻炼他”,坚决不让走读。
事实上,孩子由于性格怪异问题,比如容易突然爆发激动言行,在学校很孤单,宿舍唯一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因故成为陌路,学校生活压力很大。
孩子这种焦虑感受,反映出孩子需要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朋友无法提供,家庭就是最后希望,或者家庭本来是基础依靠,可是现实让人失望乃至沮丧。
周末回家,原本有机会诉诉苦衷,可是家庭交流模式只有道理说教,父母认为“我在为家努力赚钱”,孩子“我的痛苦无法倾诉解决”,鸡同鸭讲,只有吵架来发泄。
高中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有个体差异原因,更有父母教养问题,毕竟孩子童年时期心理影响最大。
我们说大部人智力水平相差无几,在先天基因已经确定情况下,个体心理差异取决于小时候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成年后自己的觉察。
对于父母来说,要知道家庭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孩子不仅需要物质满足,更需要心理沟通,尤其是爱的具体化表现。
上面例子的父母其实代表我们很多做父母的,确实在尽力为家庭打拼,却忽视亲子关系重要性,换句话说,忽视孩子这个年龄遇到的特有困惑,缺少耐心与爱心,不能提供有效帮助,却简单粗暴打着“为你好”旗帜批评说教。
对孩子不能给予帮助,起码别起反作用,“可以无效,但要无害”,这算是家庭教育的底线思维吧。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父母都是普通人,家庭生活并不容易,家庭教育必然也不可能完美,一旦我们长大成人,小时经历就是木已成舟,无法改变,这时候就要通过自己负起责任,来解决自己心理世界问题。
“巨婴”现象,有父母教育失误问题,更大责任则在于不敢面对实际,不能自我负责。村上春树说,“选择没有对错,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努力让选择变得正确”。
借助普通心理学知识,评估当下自己心理特征,尤其自动思维模式,情绪反应模式,审视自我成长经历,如同接受选择,来接受过去一切。
过去的人事物已经过去,不会改变哪怕一点点,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心理思维理念,改变对它的看法。同时聚焦当下,用心理学方法与技巧,一点点进行有效自我成长。
赋意过去,开辟未来。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过往产生价值,让自己变得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