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两年前,这部电影在北京首映。首映结束后,大家都对电影评价还挺不错。
那时,我便以为就可以再入一次“梦”,谁知发生了让我万万想不到的事——昆曲电影红楼梦遭零排片,其实就是影片还没上映就已经被影院“下线”了。
而据我所知,这部影片在国外可谓一票难求,甚至有许多外国人蹲坐在影院的台阶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而在中国,各大院线却都不愿上映这样一部电影,这样一部六百多年的昆曲和二百多年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结合的艺术绝唱。
导演龚应恬说:“跟《红楼梦》要票房,就像和曹雪芹要发行量!”曹公从来不缺发行量,缺的却是心知。两百多年了,《红楼梦》有那么多读者,能说是曹公心知的又有多少?且先不说心知,能完完整整看完这部泣血著作的又有多少?从红楼问世至今,有那么一些人稍稍读懂了红楼,想带大家去感受这样一种巅峰艺术,就像龚应恬导演一样,只需要你给他一个机会,他便会还你一个不一样的古典美。
每每提到这件事我就愤愤不平,这次又说多了。如今,时隔两年,我有幸淘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看完后有较多感触,且听我细细道来。
本电影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一开始就从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讲顽石来历,而后就是黛玉进贾府。
黛玉出场的时候,镜头隔着纱幔,模模糊糊映出一段倩影,让人好生猜想,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妹妹。
原来,这个妹妹长得甚是惹人怜,眸子里尽是情,又有着一段说不出的风流韵致。
黛玉:(唱词)
恰原来千里孤影随惊雁
篱下寄花临风叹
一离姑苏入京华
意浓离情怯 红泪频添
乍看犹疑谁家院
黛玉这一开口,便有种87版《红楼梦》中小旦唱《牡丹亭》的感觉,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电影本是由舞台剧改编而成的,近景为真,远景为假,陈设比较简单,却又不失雅观。)
之后是宝黛初见的场景,导演用了一种虚化周身的手法。宝黛第一眼对视时,周边人景便化为乌有,独留二人吟唱,配着【引子】开辟鸿蒙,好一断红楼之梦就这样开始了。
宝玉:(唱词)
恰见她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目微垂
行动风扶柳
闲静花照水
轻愁淡云飞
黛玉:
恍然间朗月浮云相照
怜花人梦里唤醒春晓
我见那佩玉人
天然一段风骚 尽在眼角
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眉梢
好生怪也
问前生何处相识早
此番红尘里相逢一笑
后来的进程便特别快了,导演把宝黛下棋、剪香囊、耗子精三事在一处演绎了。这一段的宝玉特别会撒娇,再加上昆曲的演绎方法,人物便灵动起来。
接下来是宝黛钗三人一起的“比通灵”,这样演,黛玉便有些尴尬了,却也把宝黛之间的爱情挑得更加分明了。
宝玉:(唱词)
妹妹你是空谷幽兰灵霄上
遗世独立孑无双
我与你高情已逐晓云空
莫再暗自百转愁肠
黛玉:
你自金玉成双
又何必明遮暗藏
我生来无金又无玉
春恨秋悲
孤芳自赏
宝钗:
蓦然见金玉成双
持玉人又别一段风流状
霎时间
缱绻万千 心神荡漾
他二人心猿意马彷徨
仙家语最难思量
其后是宝黛共读西厢、宝钗拷问颦儿、金钏跳井、宝玉挨打等,都不必细谈。
可谈的是宝玉挨打后,黛玉探望宝玉,又说什么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又赠旧帕与黛玉,是为定情,赠帕这段演绎了好久,看完才懂是因为后半部又有映照之事。
黛玉:(唱词)
堪惊
荣国府无情棒重
一霎时花垂呜鸣
幽幽的芭蕉叶冷
海棠泪红滴不尽的血泪
从春到夏 从秋到冬
破痴梦
自此后伤心事多 愁添万种
友人有问:赠帕是何意?我给她看了冯梦龙编纂的《山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我很赞同这种说法,但是影片重在演绎宝黛之间的情意绵绵,而不是心灵的刻画,可能昆曲就是要把人物内在的心理化作外在的活动与唱词演绎出来。
元妃省亲时,赐园名“大观园”,众人谢“贵妃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谢了无数声。在这个场景中,又把宝玉单独分离出来,让他听“世人都晓神仙好……”,使其了悟虚华……
后有元妃赏赐、黛玉葬花、抄检大观园、宝玉丢玉,形势一幕幕败落了。这时影片的感觉,也越来越接近《金玉良缘红楼梦》(林青霞主演)。
痴玉作别政老时最让人心疼,贾政的唱词也道出了为父的一片痴心,似乎比以往的版本多了些父爱柔情。
特别是当贾政说要给宝玉说婚事,宝玉连连鞠躬,贾政几乎万念俱灰了,心疼得一把抱住儿子,轻抚其发,说:“儿啊,你要早早地康健起来。”这一段让人看得几乎落泪……
宝玉的婚事,和《金玉良缘红楼梦》一样,又上映了一出偷梁换柱调包计,但昆曲“红楼梦”又高一筹。
新婚之夜,宝玉对面是宝钗,却更像是林妹妹,他与妹妹说着话儿,听到的都是林妹妹的隔空应答。黛玉房内空空,却听得到宝玉一字一句话儿来。这场隔空对话,便显出他们通心通性了。无论真真假假,这都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吧;无论你人在哪儿,你说的话、想的事,我都能知道,因为我的心交给你保管了。
宝玉:(唱词)
前生盟誓犹在心
今世方成好姻缘
称心怀 人间天界
从古至今第一偕
病愁云外去
欢容腮上来
今将这海上岫云迎来
与妹妹相执手 千年万载
黛玉:
我一自投生 便长病无宁
泪伴晨昏永
只因心儿里种着三生情
今日呵
命儿只剩这一星星
待把这冤愆债还清
俺将心儿化作啼血杜鹃
一滴一句向君还
此去黄泉
不带走一点点
呕尽这血滴犹热
还清你心儿瓣瓣
宝玉道:“妹妹,我的心都交与你了。今日过来,你带来了么?”
黛玉远在潇湘馆答道:“我带来了,还与你。”
这恰巧又暗合《金玉良缘红楼梦》里的场景,那个让我忘不掉的场景。那是丢了玉后的宝黛对话,痴痴傻傻的,却又那么真。
黛玉找到宝玉问:“宝玉,你病了吗?”
宝玉傻傻的点点头说:“嗯,病了。”
黛玉问:“你为什么病了?”
宝玉道:“我是为林妹妹病了。”
黛玉又问:“那宝玉你的心呢?”
宝玉道:“我的心给了林妹妹了。”
她笑了,笑得花枝乱颤,好生让人心疼。而影版昆曲红楼梦就像是此番的后话了。
之后又唱及诗帕。忆及定情时,你我把帕儿题,此番是谁将谁弃,造化将人离,由不得情痴。
黛玉:(唱词)
这诗帕呵
芙蓉密字 万缕千丝
都是鲛人泪织断肠句
春花冢里
秋窗雨夕
泪湿云梦
旧帕题诗
且都是枉留笑柄在人世
宝玉:
这诗帕载着你我万千的情痴
今日里践盟誓
人儿 帕儿
共登云阶上瑶池
黛玉:
我将这断肠诗句
都化作魂飞烟灭无痕迹
唱到最后,宝玉将要掀盖头时,黛玉含泪说了那句:“宝玉,你……你好……”就此魂归离恨天。
就在这凄凄惶惶的潇湘馆对面,便是宝玉成婚、洞房花烛之处。仅仅一池之隔,却是如此两分天地。
宝玉掀开盖头后,发现盖头下竟不是林妹妹,他大喊妹妹,知道此时已晚,玉人已离。连叹三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其实,世间最幸运的事莫过于,你迷茫了一段时间,弄丢了一个人,而当你回首寻找那个人时,那人竟一直在等着你。
而世间最落魄的事又莫过于,在这个过程中,你回首寻找这个人,拼尽全力去追寻,却依然空空无果,甚至最后落得个“甚荒唐”的结局。
而电影里的宝黛便陷入了后一种结局。
后来,贾府被抄,呼喇喇大厦倾。
宝玉再访潇湘馆,见轩窗一段倩影,问:“敢是妹妹?”
那女子隔窗言:“你因何到此?”
宝玉:“寻访故人,不觉迷途。”
女子问:“故人是谁?”
宝玉:“姑苏林黛玉”
女子答:“她生不同人,死不同鬼。何处寻访?”
宝玉问:“她的魂魄呢?”
女子答:“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那女子明明是黛玉身形……
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预告片里的场景,那时总觉得好似神来之笔。
依稀记得不知看过谁续下的红楼结局,有宝玉梦入天宫找寻黛玉,看到已回归仙子本位的黛玉。这两个片段何其相似啊!
影版昆曲“红楼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结局:宝玉听了疑似黛玉化身仙子的话,又加上《好了歌》,便就此了悟,又回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身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不得不说,其实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结局,不是说我不赞同宝玉出家的结局,而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局,总觉得此结局亏了这场大梦。
本片以宝黛爱情为主线,除了一些不得不说的重大事迹,几乎从头到尾刻画的都是宝黛二人。看来导演对宝黛二人很是偏心啊,其实我也是更偏心宝黛的,只是因为喜欢。电影对宝钗、凤姐等的刻画倒是模模糊糊的。其实用180分钟的时间交代清楚这本厚厚的名著是很不易的,导演已经做得够好了,我想我们观众就不要刻薄了。
黛玉的扮演者朱冰贞长得很清秀,眼波里满是柔情,总让人生出一种保护欲。
我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思来想去,应该是诗词之心吧。美人最重要的就是以诗词为心,黛玉更是,还有她那张灵巧的小嘴,失了这些便不为黛玉。但电影在这方面体现得真的是太少了,可能对于重在演绎的昆曲要求这些又有些刻薄了。不过,如果不注重这些,塑造出的人物便成了另外一个人。
黛玉的服饰很是素雅,衣装总与场景相配,最常穿的是青、蓝二色,衣服样式宛如一朵清荷亭立,甚合黛玉气质。
电影里所有的话都说得很明白,比如元妃赏赐端午节礼,宝黛却不一样,太监直接说这是贵妃娘娘的心意,这就把冲突表现得很直接。宝黛之间的对话、定情也比较直接。我想,这应该是舞台剧演绎的一种需要吧。若是书中的宝黛对话就这么直接,那便不会生出那么多烦恼,至少也会稍稍好一些。
个人认为,影片中扮演晴雯的演员没什么灵气,就更别说晴雯的风流灵巧了。总觉得晴雯不像是晴雯,说她是秋纹我还更信些呢。
袭人的扮演者倒是有几分黛玉的气息,那身段、那造型几乎与黛玉一致,只是她眼睛不大好,眼角有些上挑,显出几分媚态。倒让我想起了《金玉良缘红楼梦》里的袭人,两者好相似啊。
昆曲里女子走路都是轻飘飘的,落步无声,走得快时,风吹衣袂飘飘兮,煞是好看。
昆曲总是以丝竹管弦配乐,听得多了,觉得甚是清雅。昨夜,我看完影片睡觉,几乎一夜梦里都是昆曲吚吚哑哑的唱腔。
对于电视剧或电影,许多人都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等了两年了,每每想起,便增添一分期望,最后看过,却并不觉失望。心里只想:我又收获了一个不一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