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话说有一位名叫塞尔玛·拉格洛夫的瑞典女作家,小时候的她,因为疾病无法走路,家人以为她一辈子都不能走路了。有一年,她跟随父母坐船去旅行。在船上,她听说船长有一只天堂鸟,长得非常漂亮,她被别人嘴里的描述迷住了,一定要看看天堂鸟的样子。一位不知她不能走路的服务生,在她的强烈请求下,说要带她去看。在那瞬间,她也忘记了自己的腿病,竟然忘我地慢慢走了起来,一步又一步地……她的腿病竟然奇迹痊愈了。
最近,我在超市刚好看到了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相似的思考。小女孩看到动作灵敏、手指操作得飞快的售货员,便跟妈妈说:“妈妈,我以后想像那位姐姐一样,在超市工作!”孩子的妈妈露出嘲弄的表情:“你学习差,以后只配扫大街……”我留意到小女孩的眼神黯淡了很多。
我在后面一直思考那位妈妈的行为,没有哪位妈妈不爱孩子,但是她却亲手给自己的女儿泼了冷水、剪断了小鸟想飞翔的翅膀。我也在想,那位妈妈在她的人生中一定也遇过无数被泼冷水的情形吧?她丝毫没有鼓励孩子的意识,甚至毫不知情地,自己亲手用“玻璃杯”把孩子的人生“罩住”了。难怪外国父母经常喜欢调侃中国父母,把孩子“打进泥里,却不懂挖出来……”
梭子鱼的“玻璃杯”,因何而来?
在一个池塘里,有一条梭子鱼,它身边很多小鱼游来游去,梭子鱼饥饿时很方便,只要张开嘴巴便能吃饱小鱼。没多久,有人往梭子鱼周围套了一个玻璃杯,当小鱼游过来时,梭子鱼就张开嘴巴,但是什么也吃不到,梭子鱼也尝试撞击玻璃杯,但是玻璃杯纹丝不动。在经历了无数次不成功后,梭子鱼最后绝望地放弃尝试。后来,有人把玻璃杯拿掉,但是梭子鱼仍旧一动不动,甚至沉到了池塘底。即使很多小鱼在它嘴边游,它也懒得张开嘴巴,最后活活饿死了。
别让孩子成为那条“梭子鱼”!失望、挫折、害怕,让梭子鱼习得性无助——“我已经努力了,现在跟过去没什么两样”;“我的努力于事无补,我还不如尽早放弃”;“爸妈总是说我很差,我就是这样了”……这便是梭子鱼心态,他们大脑中的“害怕虫”控制了他们的行为。
当你发现孩子很懒惰、不愿尝试、很自卑,甚至经历了挫折后不想动了……可能就是习得性无助了。不过,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当然也有心理应对法。
当孩子被生活“泼了冷水”,父母怎么帮孩子?
巧用自我暗示。
我有个亲戚,小时候因为好奇,便学着大人的样子打开了煤气炉,但因为不懂正确用法被烫伤。后来他长大了,他的妈妈跟我说:“他再也不愿碰煤气炉,因为被烫伤了一次,让他对煤气炉避而远之……”这位当时已经20岁的年轻人,有一次因为父母外出,宁愿吃了一周的方便面,也不愿打开煤气炉做饭。习得性无助的梭子鱼心理,让他永远在一件普通厨房用具面前却步。他给了自己太多负面的自我暗示。
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力不足,一些心理学家需要把监狱里的犯人,调整成英勇善战的战士。这些心理学者让犯人们给他们的亲人写信,不用他们自己写,照抄范本便可。但是信的范本有些特别,统一的口吻都是描述自己在前线如何英勇拼搏,如何创立了傲人的战绩。这些犯人重复抄写了半年后,奇迹发生,当初那些以为将在监狱度过余生的毫无斗志的人,变成了一个个勇敢的士兵,跟训练有素的正规军相差无几。正面的自我暗示,能让人变得勇敢。
阅读/观看“勇敢故事”。
美国杨百翰大学家庭学教授莎拉•柯尼(Sarah Coyne)曾经研究过迪士尼公主电影对孩子们的影响。他们发现,童话故事让那些喜欢迪士尼公主故事的男孩子变得勇敢。为什么?大部分迪士尼公主故事里的男性角色,比如王子等,都是英勇善战的。男孩子在听这些故事时,容易产生代入感。就好比一个孩子看完超人节目就把自己称为超人那样。这也叫“性别印象形塑”。
在动画片和童话故事里,也有女性的勇敢角色,例如《冰雪奇缘》中勇敢的安娜和艾莎。所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变得勇敢,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或看动画片时,特意选择有勇敢性格的人物形象。
相信困难可以克服。
当梭子鱼不相信“玻璃杯”存在,便能冲破害怕。当一个孩子相信困难可以克服,或者忽视那些让他们害怕的东西,妨碍他们进步的“玻璃杯”便可能消失。
美国著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童年有个有趣的故事。据说阿姆斯特朗小时候,有一天在自家的院子里蹦跳,一边跳一边问妈妈:“我可以跳到月球吗?”妈妈说“当然可以,但上去之后一定要记得回家……”聪明的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扫除了任何“玻璃杯”,而无知的父母呢?常常是那个掐灭孩子梦想的“刽子手”。
所以,勇敢常常是孩子们努力了很久很久的小火苗,父母别再轻易给孩子泼冷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