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完善你的“元知识”
很多人看到“元知识”会一头雾水,这是什么?
不过就算没有听过这个名词,很多人应该是听过“元认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它包括所有对于认知的认识,以及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
知道了这个以后,再理解元知识就容易多了。同理,元知识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要得出A知识,首先要掌握哪些B知识,以及从B到A的算法是什么。
元知识是更底层的基础和算法,要打造相对更为正确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自己的元知识系统开始武装。道理也很明显,底层若是不正确,上层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今后先碎片化阅读,后将碎片化阅读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样的方式会成为主流。前者提高效率,后者夯实元知识,以及检验元知识是否有误,从而不被某些毫无逻辑的碎片化阅读内容误导。
那么,既然元知识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完善自己的元知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同时,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答案虽简单,但做到却很难。不信?你都不需要环顾周围,仔细回顾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就行。我还可以给你一个身边的真实例子,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我有一位朋友,特别相信命格之类的东西,一遇有重大决定就会去相应的书里翻查到底该怎么做,但有时书里又写得模棱两可,怎么办呢?朋友就会按照自己对书中批示的理解选择对应的做法。等事情结束以后,根据事情的结果在该书里写下批注,以便“深刻”解构书中那模棱两可的表达中蕴含的“真正含义”。朋友将这一整个过程叫作“悟”,自信将这些书悟透了,便参透了天机,无往而不利。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之时,朋友便会用一句经典的话回应:“科学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释得了的,你怎么知道是迷信,还是天机呢?”
这个例子从头看到尾,你可能知道他是不正确的,不过是否看得出哪里不正确呢?
说句公道话,他的学习态度不可谓不端正,而且还有自己的测试方法,比起很多人来似乎已经“科学”多了。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从根本上便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他将现实中的结果同书中的“预言”去逆向地一一对应,从而试图剖解出预言的“真正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给自己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书里说的肯定是正确的,区别只是自己理解得是否到位而已。
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笃信书是不会出错的,出错的只会是解释的人。于是就算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他用同样的做法得到了
知识大厦的建造和科学之塔的累积一样,不求快,但求稳。先将自己的元知识一点一点变得更为正确,像做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地清洗自己的大脑,然后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并将有用的东西慢慢地、再慢慢地加入你的自有概念,让它们逐渐形成一个粗浅的小体系。
很多人可能会对“左右互搏”的概念存有疑惑,其实这是一个避免“证实偏差”的手段。每当你有了一个偏向之后,最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每一件事情的本质才能慢慢浮出水面。于是,你的知识体系里的内容才会“尽量正确”。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当有了一定的基础打底之后,就会更有能力,也能更加快速地判断哪些知识是你该深入挖掘、能拿来给你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哪些是一眼就知道无须再浪费时间去了解的了。
I:
这是一个讲述如何完善“元知识”的片段。元知识是指对元知识是知识的知识,知识背后的本质、运行规则,其能推演出一般场景,而推演逻辑形成了知识体系。如果元知识出现了问题,会带偏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不是你不懂我,而是我们的认知边界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正确认识元知识、左右互博看待每一个问题、将有用的东西加入现认知,从而形成小的知识体系。
A1:
没想到好的案例,明天继续研究该片段后再迭代。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