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家闲来无事,也觉得无聊,不想学习,看书觉得太乱,于是乎与父母看了一部电视剧,谁知道感觉与自己如此相似,最吸引人的电视剧莫过于感同身受,本来的一个喜剧让我觉得有些伤感,本来已经觉得无所谓的事情,可回忆也把自己拉了回去。
回忆老师当时的苦口婆心,整个电视剧一共42集,可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中间的那几集,就是班淑带领宫学的学生参加太学的考试,照现在来看那时候的考试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高考或者其他的大型考试一样。原本太学的治学理念就是扎扎实实,稳扎稳打,在于一步一个脚印的来,有种照本宣科的感觉,但是由于上级下达命令,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升学率(用咱们现在的词语来说),于是班淑采取了新的制度与方法,那就是搜集往年的考试题目和弄清楚今年是哪个太学的博士出题,在短时间内这样就有了一个方向,而不是每一本的都弄清楚,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每个学生在他的带领下也非常刻苦用功。但是到最后因为小人作怪,上报太后娘娘说班淑作弊,于是乎太后娘娘就在考试的前一晚亲自出题,更改了往年的形式。也正式这个改变使得班淑声名大噪,因为这那一个月的学习中,虽然不是原来的太学博士出的题但是因为那一月的学习使得宫学的学生掌握的内容更多更详尽。也就有了后来的成绩。
而这一部分的演绎不仅让我回忆起来放假前的那一阵子。因为面临转段考试,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当然不亚于高考,用我们的话来说,高考我们还有复读的机会,但是这个转段考试我们却只有一次机会,后面便是万丈深渊,但是前面却是康庄大道。作为第一批又无依据可循的学生,老师曾说过这些东西必须靠我们自己,也就是说,不给我们辅导,不给我们任何的形式,一切就从我们这两年的积累来。与班淑传奇上的剧情及其的相似,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有些东西就是要靠自己的,不能指着哪个老师,同学。但是终究老师们还是给辅导了,也正是这些老师们的辛勤使得我们的复习事半功倍,这些与这部剧的剧情很是相似。
然,正是因为这些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电视剧中,最后的结果很是完美,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真的合适吗?
第一:从公平上来说,作为宫学的学生,本来进入太学的机会比寒门子弟要大,这样通过往年的例题与太学博士的指导,对寒门子弟来说就有失公允,寒门子弟,寒窗苦读二十载就是为了年满十六之后可以考入太学,光耀门楣。这样一来你们区区一个月就与寒窗苦读二十载的学生享受到一样的教育,是不是欠妥?虽然改了题目,仍然觉得都是一些换汤不换药的东西。
第二:就公平而言,我们的这次考试,老师曾经和我说过,通过老师的辅导,或者说划重点,给样题,那些一直努力学习的学生,也就是基础相对来说要扎实一些的学生来说,和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最后的考试之中获得了同样的成绩,这样就公平吗?最后看的还不是成绩,有人管你这几年究竟是学习了没有吗?
第三:从未来的角度看,虽然都进入了太学,但是在未来的朝廷上,需要你为我们的民族,朝廷来办一些实事,或者抵御外辱,耀我中华雄姿,这些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和通过寒窗二十载的学生来比较,哪个更重要呢?
第四:同样从未来的角度看,我们同样是完成了这个转段的考试,但是进入之后,你是会珍惜这次的机会发奋读书,还是依旧保存这侥幸的心里继续浑浑噩噩度日呢?
我曾对这种状况有更深的理解,那就是自己训练的那段时间。那阵子,我曾在抱怨过,努力过,自信过,颓废过,成功过,失败过......然 ,这一切也变得过眼烟云。那阵子训练的努力与奋斗也被最后两次比赛的失败全盘否定。曾听人说过“人们看重的只是最后的结果,哪里会有人管你这个过程怎样?是努力了?还是侥幸?只要最后成功了,那你就是赢家。”思绪回到比赛的那段时间,我们虽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这些话说出来仿佛是打在自己脸上的一巴掌。我曾看过我的老师的学习态度,让我自叹不如,其实我们并不是不聪明,我们只是太懒了。不知道此时才恍然悔悟是否已经为时已晚?我曾一度的与小伙伴们抱有同样的想法,这次的比赛我什么都没有收获。但是年前的事情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时候的训练并非一无是处。我记得老师曾经问过我,刨除没能免考,一些必要的技能之外,其余的就没有了吗?我当时想不出,但是这些天的事情让我彻底的明白,不管干什么事都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而你每走的每一步都有他必然存在的道理,我学会了坚持,学会稳重,学会了做事情一定要有独立的能力,而且懒惰是更不可以的,最重要的还是思考!!!少做无用功。此时想来,那一段时间是值得的。做过的每件事都是我们走的更加稳妥的垫脚石。
那阵子做过的无所谓的事,总让这些天给揭开谜底。如果我更善于总结的话,这些道理是不是就会明白的更早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