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贾母无论从血缘还是从家族权利来看,都更希望宝玉和黛玉成亲,下面说论据。
血缘关系 先来看看黛玉的身份。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的女儿,是黛玉的亲外婆。黛玉刚进府见到贾母,贾母抱着心肝儿肉地叫,配药丸、安排住在自己屋子的外间碧纱橱内,跟他们家三个丫头的吃穿用度是一样的。叫起来也是“两个玉儿”,连凤姐这个会讨老人欢心的也对黛玉很好。
况且黛玉祖上也是公侯,父亲还是走科举的,比起来宝钗一个皇商出身的,高得太多了。黛玉就算只剩她一个人了,家财也都是她的,身份也不会降低,而宝钗,就算家里是皇商,也不过就是地位尊贵些的商人罢了。 二十九回,宝玉和黛玉动气,贾母私下说: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瞧瞧这话,宝玉和黛玉在贾母心里是一样的。连宝玉也知道“亲不间疏”、“先不僭后”。 论亲戚,宝钗是两姨姊妹,黛玉是姑舅姊妹;二来黛玉和宝玉先认识,两人一桌吃、一床睡,宝钗是才来的。所以贾母这么一个通透人,喜欢黛玉是肯定的。
钗黛对比 宝钗是贾母二儿媳妇王夫人的外甥女,虽然也会讨老人喜欢,贾母也很喜欢黛玉,但比较起来,贾母必然是更喜欢黛玉的。首先,你外婆会更喜欢她的儿媳妇的外甥女么? 第四十回刘姥姥进荣国府,贾母带她游园,走到潇湘馆,刘姥姥说“必是哪位哥儿的书房”,贾母是“笑指黛玉”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见纱窗旧了,叫凤姐拿了新的换上。同一回走到宝钗的屋子,见屋里摆设太过素净,是“叹道”、“摇头道”,从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对宝钗居住习惯的异议。 再者第三十五回,宝钗奉承老太太,“凤姐姐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接着看老太太的反应。先说老了还巧什么,年轻的时候比凤姐儿还强呢,如今虽然凤姐比不上她年轻的时候,也差不多了,比你姨娘(指王夫人)强,你姨娘“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面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她”。接着又说,不大说话的人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又有一宗可嫌的。这里算是两不得罪。后面一句话就有得深思了。老太太说,“我们家四个女孩儿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是忙笑,“老太太这话说偏了”,王夫人是“忙又笑道”。老太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家四个女孩儿,应该是指元迎探惜,从这四个女孩儿起到黛玉、湘云等,通通不如宝丫头。如果是迎探惜黛湘这几个,那的确是夸宝钗的,但是加上元春就绝对是讽刺了,为什么?元春可是皇妃啊,你宝钗连公主侍读都没选上好伐? 权利争夺 试想一下,如果是黛玉和宝玉成亲,那么家族权力就在自家人手里,如果和宝钗成亲,那么权柄就会下移。 比如当年的王夫人,把掌家权力给了凤姐,但是在40回左右,王夫人这个平时吃斋念佛不管家事的人,就慢慢地开始管事了。当凤姐身体有问题时,马上把管事的对板给了探春和宝钗。给了探春还有理,毕竟是自己女儿,又是有才干的,可是给了宝钗,意欲何为呢?当时宝钗并没有嫁进来,只是个客人,哪怕议亲了也是亲戚。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凤姐也说,宝钗是客人,梨香院不能抄检,但是潇湘馆是和他们家其他姑娘一样都抄了的。 再者说担心黛玉不会理家也是不可能的。黛玉还没进荣国府时,书里就交代了,林如海是按照儿子养的,虽然因为年少失亲,但是并不影响黛玉的才能。六十二回中,黛玉还替贾家算了个帐,再不节约必将后手不接,可见黛玉还是有远见的。 皇家还担心外戚专权,这公侯家自然也是一样。 成亲时间 关于为什么老太君没有早点让宝黛完婚,这个当然是有原因的。 第一,宝黛年级还都小,这是明着说了的。 第二,宝玉父亲希望儿子能蟾宫折桂,有成就了再谈别的,连通房丫头都不给。 第三,国孝家孝几重在身。黛玉进府时应该六岁半,母亲去世,十二回父亲去世,一共要守六年的孝;后面贾敬过世,宫里老太妃薨了,又是六年的孝。所以老太太几遍属意他们两个,也不能提前办事。而《红楼》里的姑娘们,几乎都是刚定亲就结婚了,所以反正定了是自己人,也就不急于一时,何况老太太一直觉得自己可以熬到看着宝黛成亲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