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中提到了关于一种现象流行起来的三种法则,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在营销活动和产品广告的运用中,如果说前面两者分别对应的是营销者意见领袖等关键人物以及信息或产品现象本身所拥有的具有附着力的特色,那么环境威力法则则强调了环境的影响。
环境威力法则
环境威力法则的观点是:我们的社会总是存在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信息点,但这些点正是群体效应的引爆点。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等密切相关——因为我们对于环境改变极度敏感,促使人们发生某种行为的推动力来自环境的某个特征的暗示,那些诱发人们不良行为的因素可以是非常简单、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秩序混乱的信号,那些具体、相对细小的因素可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引爆点,并且,环境中的引爆点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东西,而这些必须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
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犯罪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乔治·克林。威尔逊和克林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幢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该理论认为,犯罪是可以传染的,就像时尚潮流一样,它可以由一扇破碎玻璃窗蔓延到整个社会。而这也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
环境的潜力默化和暗示,就是威力,让你身不由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他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就开始从这栋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要改变这种现状,往往需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抓起,识别这些被人忽视的引爆点,变得相当重要。因为,环境中的引爆点,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东西;毕竟,我们可以修好破碎的玻璃窗,可以清洗墙壁上的脏东西,可以改变所有可能诱发犯罪的诱因。因为,一个人在清洁的街道或地铁里,可能比在肮脏的街道或地铁里更容易做个行为端正的人。关于环境威力法则,破窗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清理整治现实环境中最细枝末节的方面,就能够扭转、减轻不好现象的蔓延态势。
“破窗理论”和“环境威力法则”在这个层面上完全是一回事,其基本前提为:通过清理整治现实环境中最细枝末节的方面,就能够扭转、减轻流行病的蔓延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