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今天都是无数选择的结果,有些选择是主动的,有些选择是被动的,所谓强者,主动选择比较多,所谓弱者被动选择比较多,在这个背后还有更多选择是默认选择,是“随波逐流”的任意选选择,如何在可控范围里做最好的选择?
先说说默认选择吧!默认选择是不需要选择,被设置好的选择,比如红灯停绿灯行,比如开机时的很多条款,读书会的很多章程规则等. 现实生活里每天随时随地我们都有意无意的选择了默认选择. 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这首当其冲是趋利避害的人性,避免决策疲劳和花费时间,第二是依赖性,第三是暗示这是更好的选择,第四是损失厌恶心理
“随波逐流”的任意选择是相对默认选择而言,因为法律风险,文化,用户无法统一,选项无法简化等,大家自己随意选择,比如治疗癌症重大疾病有保守治疗方案和激进治疗方案,医生只给你说明这些甚至不说明,你会说听医生的,医生一般是建议保守治疗(没有风险大家的选择都这样).
回顾你自己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列出采用的步骤或者依据/纠结点,花费的时间,焦虑的程度,得到的结果,这样了解自己选择的模式,看看其中的特点,有没有可以调整的?
说说我自己的例子
这其中作出选择我依据直觉最多,它是我们潜意识里想要的重要的人生最优,我的最优人生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喜欢稳定有生命力的生活,所以去厦门还是海南,厦门触手可及已经可以满足我的最优,所以何必舍近求远颠簸劳顿!再说“单读”还是去读书会,有生命力的最优生活方式于我而言,读书会会更有生命活力,当然是优质读书会,比如面包读书会,元页学习社,TEDhuananlu等.
第二个是依据是时间,这也是《选择的质量》重点描述的. 武志红在讲一个讲座中说到的一个案列我印象深刻,有位来访者看到淘宝促销“2.9元一打圆珠笔,买一送一,包邮”,她很纠结,如果买,她的有限储蓄就减少了,她现在没有工作,如果不买,这么好的促销就错过了,买还是不买?买还是不买?她纠结了一两周,非要和武志红老师探讨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极端个案,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这样的情景吗?只是这种买与不买类似的焦虑程度和事情的大小重要程度不同罢了,我们纠结的时间恐怕更长,比如“中国式离婚”. 而时间对于我们却是最大的成本,我们这个时间用于纠结,我们就三心二意,工作和心情就因此受到影响,甚至开车出了车祸,因为不专心开车的车祸,拒美国的一个调研,其比率是所有车祸原因的80%.
所以在做一个选择时,问问自己,花这么多时间纠结这个值不值,比如“我是自己打扫卫生还是请个钟点工?”我们纠结什么?要支付工钱!还是其它?这个钟点工的工钱你在同样时间段能挣回来能超值获得回报吗,比如你月薪一万,10000/40(小时)工作时间=250,你每小时的价值就是250,比如你能用这时间读书获得愉悦感,比如可以用这个时间思考投资获得加倍回报?这些超越要支付的工钱(我默认是钟点工50/每小时,那就请钟点工哦,因此如果再纠结一个小时我们又损失了250,外加心情的沮丧.
经济长时间拮据和困顿,时间的维度在选择中就会被忽视,穷人最典型,面对很多选择纠结做更多选择就需要花更多更长时间,比如买土豆还是秋葵,比如坐公交还是滴滴。(做公交再哪里转车,各要做几站?),比如吃套餐还是 a la carte(法语 单点),这样就更消耗精力需要更多营养供给大脑,这样就需要更多食物,更多纠结,这样就更不想做选择,听从他人,随波逐流和默认选择就更多.
与之相反,武志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做了很多调整,他评估自己有能力做头等舱后就不再做经济舱,因为他可以走贵宾通道不用等安检半小时甚至更多,他可以在贵宾室休息回复体力或者给自己充电,头等舱还可以办公等,这样经济能支付,心情愉悦,何乐而不为?
始终知道自己的最优生活重心,知道什么与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那是非常有助于我们节省我们选择的时间,如何做到?精简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一年到头都是T恤和牛仔裤,乔布斯被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说,他每天早晨有超过10亿的人等着他的服务,那是最重要的事,生活上要简化,每天不用花时间想要穿那件衣服,少些选择,效率高!(他的衣橱可是三宅一生的T恤和Levis的牛仔裤有一打而不是一件哦,每天同款而不是每天同一件哦).
说到简化生活,当一些接地气的选择展现在眼前,请选择需要而不是功能!刚毕业时做翻译,想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需要有个“快译通”,结果导购员拿出四五种,肌肤激情演绎功能最多的那个,想着一步到位,最后买了功能最多也是最贵的一个,想着功能多用处多,结果除了偶尔查几个单词,其它功能尽然一个也没有用过,很快智能手机的出现,再也没有快译通的空间和必要. 我们选择功能多是以为会用到,而大多是无用,所谓“松鼠病”所谓“断舍离”大抵都是选择了功能而没有选择需要,因而派生出这更多要不要“断舍离”的选择.
今天的剩男剩女备受关注,其选择在我看来多半也是在选择功能而不是需要. 当然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需要等同必要,就是一定要有. 那么看看其拿到台面上设置了多少需要/必要:
长相不能太丑
个子不能太矮
人不能太无趣
收入不能太低
学历不能太差
房子不能没有
年龄不能太小太大
家庭不能太穷
眼缘不能没有
...
细细列出来,恐怕要再多十多条,没放在台面上的也会有四五条吧,都是必要需要吗?对方也是这样在评估我们,其实每一条都会淘汰1/3有可能走到一起的伙伴,人生有多少1/3?这样不剩下也就难免,必要需要就是只有1条,如果只有1条,那会是哪1条?如果能有第2条就更好啦,那会是那条?先列出所有你“需要”的,再选择1个你必须的,然后酌情增加,增加的都是馈赠,会不会更幸福和有信心与机会?
好在如果我们不能放下这所有“必须需要”剩下也无妨,走到一起,发生矛盾就后悔自己当初将就了对方,那更晕,单就单着,剩就剩下,荷尔蒙过些时光会消退,现在科技发达,完全符合多功能,机器人,是可以定制的,不急,急不来,因为我们要功能齐全!(这样说会不会招打 呵呵)
再说说做选择时另一个方法:是否可逆?
在厦大管理学院做职业指导师,经常有学员问“是要继续读研还是先工作?”“是回老家还是留在这里?”....
我的答案是:在经济等其它问题不是问题的情况下,站在未来的时间里看今天, 如果不能双赢,是否可逆请做参考标准!比如现在不读研,以后是否有机会?比如现在不工作以后是否有机会?比如现在不回老家以后会不会有机会?现在不留下了以后会不会有机会?
我们选择了A就会失去B,A有A的好处,B有B的利益,如果都可逆,在那个当下无论选择了哪一个都全力以赴就无怨无悔!
选择的质量来自我们对自我的觉知,来自我们不断的对自己的升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可能,争取做主动的选择,争取简化生活,培养固定的习惯,减少选择,争取成为制定默认选择制定者,成为不用做选择的选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