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峪游记
2018年8月12日,我们东海户外团队一行人起了个大早,履行着登长城探路线的计划,一阵连绵细雨刚停下,空气相比以往格外凉爽清新,这样的舒适天气希望可以延续到二百多公里外我们的目的地——白羊峪。
沿着滨保高速-唐津高速-三抚公路,我们一行人驱车三小时,在九点到达了迁安著名的白羊峪长城旅游区。
地处燕山南麓的河北省的迁安市,位于河北东北部,有“中国轩辕黄帝姓氏文化之乡”称号,其中,万里长城中44.9公里蜿蜒于迁安境内,有冷口关、白羊峪关、红峪口、河流口、徐流口大小关隘6处,烽火台11处,其中开发旅游的就有白羊峪关。拥有原始风貌的长城,是迁安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
白羊峪长城为战国时燕国所建,明朝时修复加固,其中城楼21座,保存完好的长城有四五千米。白羊峪口山雄关险,乃通往塞北之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四周山高峰险,山巅之上长城蜿蜒,建筑奇特雄伟的神威楼历尽沧桑400余载,烽火台、谎城、水关、督察院等古代边关防御体系完整地汇集此地。
我们在一家农户门前找地停了车,穿戴好装备,一行六人徒步开始上山登长城。绕着盘山石路我们行进了五分钟,渐渐走出浓密的林子,看到了植被稀疏的山体一侧另一边不远处的连绵山丘及若隐若现的长城城墙。天空还是有不少云层,只能从中隐隐看到微弱的阳光,时不时还有凉爽的清风吹来,这样的天气有利于减少排汗和体力消耗,也进一步增进了我们攀登长城的兴致。
因为考虑到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们计划的是攀登白羊峪的一小段长城,不到冷口,长度大约3公里。因为迁安长城全部保留了当年的原始遗迹,没有任何现代干预,完全是一部原生态景观,所以这样的长城又被人称为“野长城”。
我们经过短短的五分钟石路徒步,逐渐开始向山上攀登了,(合影)穿过一段新开辟的小路,我们抄近道直接登上了直接通往长城的山脊。我们登上了一个坡,就到达了第一个烽火台,但只是经过历史的摧残,它只剩一面城墙屹立在山脊之上,我们随即沿着断壁残垣下坡行进,每一步都踩在不平整的石块和泥土杂草之上,又是下过雨,因此要降低重心,倚靠登山杖十分小心地下行,避免踩空滑倒。到了山沟的尽头已无路可走,只能披荆斩棘的开路前行了。
向上攀登的长城坡并不平缓,凉风拂过我们汗湿的脊背才让人稍感舒爽,我们时不时的抬头望望前方看着不太远的山尖,谁也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到达这看似近在咫尺的敌楼,只是咬着牙艰难的向前攀爬。远处目光所及山顶上的白色岩石似乎并不遥远,可急促的喘息和心跳告诉我,还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攀登,登顶还没那么容易。
在短暂的午休和简易午餐过后,我们向最后一个也是最高一个烽火台发起冲刺。
这一段长城都是这种白色的石头堆砌而成的。经过数百年的岁月,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已变得残缺不全了。除了炮楼外,墙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墙了,更像是矮矮的石阶。从这白色的乱石中却不难看出这段城墙昔日的风采。
断壁映衬着群山,群山衬托出这段墙的柔美;残垣恒载着历史,向经过这里的人展示着它曾经的威严。长城的底部多由大块条石堆砌,历经百年风雨残存至今,许多敌楼仍巍然屹立,不能说保存得完好,但基本保存了长城的基本风貌。谁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原味原貌的长城才是属于历史的最美长城。
站于长城之颠,抚摸一砖一石的斑驳印迹,它如此真实,常让你眼前出现某种幻觉:是金戈铁马,是刀光剑影,是炮声隆隆,让你分明感受到那些心酸: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中,一群步履蹒跚,喘着粗气,大汗淋漓,涨红了脸的当年长城的建造者,他们,也许就有我们的祖辈。
到达第七个敌楼后,我们短暂休息便原路返回,走回去的路又是不同于来时的另外一种感觉,就像是又走了一段新的长城,但是用时更少,我们一共爬了七个敌楼,于下午三点半顺利返回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