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点喜欢喝茶。原来闲时更喜欢泡一杯咖啡,甚至一杯牛奶,消磨半个下午,那些味道是入口即化的浓烈,而茶更让我体会到了隽永,那香气会一直萦绕着我。每周六的下午会泡一杯茶,边做家务边喝,喝茶的空档就是一个栖息处。
茶对于我却是神秘且意味深长的,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觉,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次看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一层面纱,尽管还是看不清晰,却让我对茶有了了然于胸的笃定。原来我与茶竟有如此高的契合度。
在《茶经》里,陆羽不光写了茶,还寄托了自己的行事理想,他用一句话把这理想概括得入木三分,“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是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自陆羽的唐代算起,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今天,应该已有了更深厚的底蕴。现代人更纠结于用什么的茶具,用什么制地的器具,喝什么样的茶,喝哪个产地的茶,为那些器皿和外在所累,而忽略了茶的本源。对外在的过分关注,其实是有惟“精行俭德”之人的作为。
看了《茶经》,我也有疑问。茶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我们的先人所写,但为什么茶道文化却是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在“九之略”里,作者指出,如果在野外饮茶可舍去部分器具,但如果在公府或城市里,二十四种煮茶器具如果少一样,就算不上真正的饮茶——茶道就不存在了。
原来如此。
在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里,作者曾写了老师教她折帛纱,老师让她练了许久,她也有不解,但也只得照着做。在我看来,这几乎与茶毫不相关的动作为什么不可以省去呢?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有这个疑问。
直到看了《茶经》,我才有所悟——如果省去——茶道就不存在了。我们习惯于省去,只用那个最精干的部分,在走捷径的途中,慢慢地就失去了茶道的精髓。从森下典子学茶可看到,哪一步都不能省略,哪个环节都要做到不去主动思考就可以做得圆润自如。比起饮茶,这些似乎显得过于繁文缛节,不如直接畅饮来得痛快,这却是茶道。
作者在“八之出”里介绍了茶的产地,他说,“浙西,以湖州上”,杭州为下,看到这儿,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好笑。那年去了杭州,看到满城的茶叶,以为到了茶的盛地,不惜本金地买了许多。而到了湖州,却是只看未买,以为杭州的茶才是正宗。知识的浅薄,才错识了珠玉。
我最愿看的章节是“七之事”,在当时查询资料不方便的情况下,陆羽记录了当时历史典籍中关于茶的故事,我最喜欢那个茶姥姥的故事。她拿着一把茶壶给人倒茶,却总也倒不完,后来官兵把她抓进监狱,夜晚她却拿着茶壶飞走了。这是故事把理想与现实融合得如此完美。理想是有一把总也用不完的茶壶,现实是被关进了监狱,理想是可以随心所欲,现实是现实的牢笼总也挣不脱。
陆羽用字精美,关于水的三沸尤为让人深刻。在锅里煮水时,我是看过水沸腾的过程的,每一次沸腾确由陆羽所记,但当时却没有想到如此好的形容和比喻。我想,陆羽肯定是观察过许多次,每次都用了心,才能把水沸腾的过程记录得如此美妙。
读这本书我也用了心,读完后,每个小章节都画了思维导图,在画的过程又一次重温了原文,竟比第一次读得还仔细,通过画图的过程,对内容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这也算读茶书之外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