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皮囊》时,它仿佛是一夜之间红遍了微博,豆瓣,当当,忽然占据各大排行榜的热销。而皮囊一词,给我的感觉除了肉体的束缚,还有种向死而生后重新审视自己的顿悟,于是默默种下了《皮囊》的种子。
好事多磨,直至青海行的归途中才认真拜读。读完全书,怅然若失。
首先是韩寒,刘德华二人的序,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位也是吊足了胃口。开篇的《皮囊》讲述的是小脚阿太的人生哲学。阿太在外婆去世时的淡然处之;逼舅爷学游泳的放手教育;自断手指的决绝……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那句就是“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会成才。”历经世事的阿太一语道破了“皮囊”,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不就是两个皮囊之间的关系吗?只有灵魂才会真正的心安。而阿太的突然离世给作者的冲击不言而喻,我想这是全书的起始篇,也是主旨篇,就此弥漫了写实,悲伤的笔调了。
《母亲的房子》一篇,让我看到弱小的母亲只身扛起全家的重担,这不仅是生活上的困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舆论上的不差劲。即使家庭变故江河日下,母亲坚持用最后的坚持去完成父亲的愿望,去完成他心目中和父亲承诺的那个美好的婚姻幻想而盲目甚至愚昧的坚持着,还有一层即使家庭败落了,母亲偏执的认为房子建好了,人心也会建好。母亲的房子,被赋予了太多,作者年少时也愤怒过,不解过,还是遵从着……如今,才懂了母亲的房子。
《残疾》一篇是让我读来最纠结的一篇,也是我笔记最为矛盾的一篇。父亲由刚开始的坚信自己会恢复如初的坚持,全家人也都全力支持。后来周围人都意识到了希望在变成绝望,父亲想要康复的憧憬变成了不能康复的不甘心,仍然坚持只要锻炼,只要活动着就会能站起来。一直到最后破罐破摔,想到从前高大威武,发号施令的自己往后永远与拐杖为伴的愤懑,无奈,不甘,偏执,最后甚至变成了谩骂,让我读来心痛。周围人对父亲态度一生的转变,我想这是最刺激父亲的,也是最让人感叹如今很时髦的一种说法“语言暴力”,很惋惜造化弄人。《我的神明朋友》紧接着《残疾》父亲的去世,道出了闽南地区的风俗和文化。关于宗教,风俗,我个人一直持有比较敬畏的态度,所以本章节看的有点心慌慌。
《张美丽》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悲剧,时代进步下人们的思想固步自封的牺牲品。作者此时处于自我意识崛起的荷尔蒙期,不免关注到了这个点,很真实,很透彻。我认为所有的说理,故事都是以时代为依托的,时代也为人物塑造打磨深化了。
《天才文展》和《厚朴》都是作者某一段人生旅途中同行者,虽说不同时期,但跳出这本书,我认为他们二人的命运走向其实也是作者说着自己的人生。他们身上都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只是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一样,他自控能力好一些,在诱惑面前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活在现实活生生的世界里,少了几分理想的乌托邦,才有了现在所谓的“光明大道”。而这对于他们而言,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本是同路人,偏偏沦落天壤别!
此外《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再次说到了生命,死亡的话题,家里有病人的家庭的小孩面对生死淡然许多,听天由命的心态多一些,可怜也可悲。
有一点我和作者的强烈共鸣是千城一面的反感,除了被标注上是“文物”的人工保护区,其他地区全中国太多“上海”“北京”的复制品,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成长特色都在被“城市化,现代化”碾压了,《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保留住我们每个城市自己的味道。
作者在说中多次提到每次遇到过不去的坎第一反应:回家!虽然回家没有从实质性解决问题,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可只要做到家中的门槛上,只要听着阿太悠悠的讲起她年轻的过往,只要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就无比安心,回来后每次都会神清气爽,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家的魔力,最大的压力源,也是最大的动力源,避风港。《回家》在作者笔下温情却又不落俗,让读者的我透过文字与他有了想要不住点头称赞的冲动。
任何事情,时间一长都会显得格外残忍。是的,讲故事,下手最狠的最深刻的就是自剖了,把自己的伤口一次次挖出来给大家看,如若带着一颗真诚的心,那么这故事,无敌了!也是最感动的了!读《皮囊》每个章节一个故事主线,看似没有联系,其实就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在悠悠谈话间展示着他的坦诚,他的真实,他的感性,从心底里和你交谈,听故事的人也全神贯注,回过神来惊觉已荏苒。
剖开皮囊,血肉之情,此为《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