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陵子
1
前段时间大家都去追冯小刚导演作品“芳华”的票房时,我则捧起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芳华”。
有人说:严歌苓是林黛玉一样的人物,相貌柔美,内心沧桑,沧桑到强硬,强硬到不肯原谅一切,包括她自己。
记得很多年前看由陈道明,巩俐等一帮老戏骨演绎的电影“归来”,也是根据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拍摄,由张艺谋导演。
“归来”的节奏是缓慢的,没有复杂的矛盾纠葛,甚至没有一丝的悬念,情节是简单而平淡的,可是却意义深远,情感绵长,令人荡气回肠。
它像一杯清淳而略带苦涩的茶,散发出的是温暖人心的甘甜,细细品茗之下,能轻易拨动人心灵深处脆弱的情感和欲哭无泪的沉痛和哀伤......
看完就惊诧:一个女人的心怎么可以盛得下如此荒诞盛大的悲怆,已经归来的风烛残年的陆焉识每天蹬着三轮,带着傻了的妻子去火车站迎接自己的归来。
后来听说小说的情节和电影相去甚远,一次在机场候机,便把小说《陆犯焉识》买了回来。
小说《陆犯焉识》买回来后,一直搁在书柜上,没有心情看下去,唯恐心情被撕碎一地,撒落的找不到自己。
2
能跟张爱玲比肩的中国的女作家只有严歌苓,但白玫瑰成了饭粒子红玫瑰变成蚊子血,被胡兰成毁了一生的张爱玲仍然没有严歌苓的残忍,张爱玲只有阅尽铅华之后的冷。
尽管我后来甚至不敢再看严歌苓的小说,她盛大背后的默不作声让人感到生而为人的耻辱和悲哀,心肝被一把一把扯得疼。
读过她的小说芳华,再和朋友看冯小刚的电影,总觉得各处衔接不上,到是又一次感觉到了那颗不肯原谅的心。
这故事其实是纪实,是真实版的红楼梦,十二钗各自凋零,散落梦中,严歌苓居然给这故事取名叫“芳华”。
3
无意中看到“国家一级导演于中宁评“芳华”: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他在文中说——
“本来,在一个悲情的时代,人性照样是多彩的,有温情,有冰冷,有坚强,有懦弱,有光华,有阴暗,有迷惘,有无奈。
但是,在这个名为芳华的作品中,人性失去了所有的温情,光华,和坚强,甚至于连唯一的好人男主人公,都要找补一句,说他就是为了当英雄;而女主人公,这个从六岁开始就受尽屈辱的女孩子,却因为表现积极先进而成了神经病。
作者不是在打碎美好的人性,而是企图否定所有美好的人性。
这里不得不说说另一个让我非常瞧不上的女作家张爱玲,她在“半生缘”一开头,说男主人公每天从漂亮的女主人公桌子前路过,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她。他是人吗?鬼才相信。而她的全部故事都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不可能的假设上。
正因为这样,我基本不看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
悲情时代的悲情个人,很难不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作品中。他们是些蝇营狗苟的人,写了一些蝇营狗苟的事,也许很真实,也很善良,但很难有大格局。
我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要把我经历过的悲情事与悲情人再经历一遍,那是浪费我的时间,因为我想在作品中咋么,我想在作品中思考,我希望经历一次真实,审美和思想的浑然一体,隐藏在社会与人性的碰撞后面的深深的东西,就像“教父”,“朗读者”和“间谍桥”那样,但这在当代中国绝无可能。
其实,严歌苓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幻想的少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的老妇,并用阴暗的心理去扫视那些仍然热情洋溢的人们,并得到和她同样的人们的欢迎。
好啦,一篇文章得罪所有人,挨骂是难免的。
我已经有十多年没进电影院了,这部电影是在许多朋友的催促下去看的,两个人花了一百块钱,挺冤。
这部影片是某厂出品,这很奇怪,他们看不出这部影片对军人的侮辱吗?
过去,我不愿意就影视发声,因为有许多利益关系不好说话。现在既然说了,就要说下去。我后面的文章也都会使许多人不舒服的。
但是,我有说实话的权利“。
于中宁评“芳华”,这是我看到最犀利的评论了。
4
草木一春,最美丽的那一小段时光才叫芳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仅仅是凋零,也还罢了,如果不曾如此美丽,也还罢了,偏偏都不是,是美丽偏偏被践踏。
一生最见不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
上学的时候老师给讲悲剧说:“悲剧说白了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严歌苓深谙此道,她将芳华践踏成泥给人看,还不动声色说“芳华”。
从精神病院出来的何小蔓,像一片败叶停靠在没有了枝丫的刘峰肩上,严歌苓只说他们那曾经短短的美丽一瞬,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苦难形成盛大的反差,冷冷昭示着人生的荒唐。
严歌苓也是其中一钗,也有妆满了绿军装红领章纤腰削背轻歌曼舞的芳华。这一切,现在当然也不在了。她连自己也不放过。
电影的主题歌是朴树的“那些花儿”,远比电影要早,可就像是专门为芳华提前订做。严歌苓,冯小刚,朴树是通幽的人物,最后这个奇妙的组合是偶然也是必然。
我忽然想起朴树唱李叔同“送别”时忽然泣不成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