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红色人文景点陈毅故居之行
文/城北听雪
1936年至1938年,开国元勋陈毅(当时化名为高老刘)与项英、陈丕显他们在江西赣南展开了艰苦卓越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主要根据地就建立在依油山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余、信丰、南雄等县管辖的深山小村庄,其中又以我老家大余池江弓里彭坑村最为重要。
为此彭坑村留下了不少当年陈毅打游击的革命遗迹,但几十年过去了,都已毁坏残破不堪。
这几年江西省省区县三级政府相当重视,重新修复那些遗迹,开发成了一个红色的旅游景点,并命名为陈毅故居
从我老家住的地方开车进山,到陈毅故居,约需要30分钟。路两边都是深山小溪密林,其中尤以青竹最多。
大年初三的下午14:00,我带上老母亲和十一岁的儿子,就近来了一次红色之旅。天气格外暖和与夏天无异。
下午14:30到达陈毅故居,停车场前方有一戏台,正中是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塑雕。
右边是一副横写的红色对联,上书:北有延安,南有池江。虽有夸大之词,但也足够表明南方游击战中池江镇的核心地位。
停车场左手马路对面便是陈毅故居。穿过小门楼,再经过青砖铺就的院落,便来到正房。
正房大门牌匾上书“陈毅同志旧居”,这六字有考究,乃陈毅老部下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所书。
这里虽名为陈毅故居,实际主人却是已故去的革命群众周三娣。1936年春,陈毅到彭坑后,在革命群众周三娣家后山上搭棚隐蔽居住。
陈毅在1934年8月的一次战斗中腿部受重伤,缺医少药腿伤时常复发,村民周三娣和丈夫刘汉光便冒着生命危险让陈毅搬到自己家中居住,并用当地草药加盐水帮其治好了腿伤。
那时候,国民党军封锁山区,生活非常坚苦。为了坚持斗争,陈毅和游击队员们顺应四季的变化,春天摘野菜吃、夏天摘杨梅吃、秋天摘山果吃、冬天挖冬笋吃,在崇山峻岭中度过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时光。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辗转的不仅仅是四季的交替。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棵树、每一片林,都弥留着那份红色纯粹的执着、坚定的信念。
当年的周三娣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员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因此陈毅给其取了正名“周篮”。
周三娣也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周篮嫂”。周篮勇救陈毅及支援游击队,因与当地白军(国民党军)斗智头勇,为此留传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进入正房正门便是前厅,前厅左边房间便是周篮与丈夫旧居。
里面有当年用的油灯、笔砚,还有扞面棍、磁罐等当时用的老物品。
前厅右边房间摆放的是犁耙等耕田农具,靠右墙还有石舀石磨等当时用于加食品的工具。
1936年的端午节,周大嫂给住在棚子里的陈毅陈丕显他们送来一篮子自己做的赣南米粽子。
穿过前厅便是一口天井,房子居中留天井,是赣南客家人建房的特有建筑特色。
天井边上还有一口大石舀,井里有株绿植物都爬上了井沿。
过天井后便是正厅,正厅两边墙上是南方游击战各个领导人的资料简介。
沿墙两边地上是用玻璃框摆放的文物,正中是几个领导人开会的雕塑。
正厅左边是当年陈毅住在周蓝家的房间,该房间前部有一大窗户,可看见门前的进山路。
侧边有边门,一旦敌人进屋,陈毅即可迅速上到后山的森林中躲藏。陈毅房间里还摆放着当年喝水的瓷器水壶。
整栋故居后面便是森林密布的后山。植被茂盛,青竹苍翠。
后山修有忘水井和竖有一块碑坊,上刻陈毅的《赣南游击词》。附近有一苍桑大树,枝散如伞,据说是陈毅当年休息之处。
革命胜利后,陈毅陈丕显一直保持着跟周篮嫂一家联系。周篮嫂的土木房子在1984年被确定为大余县文物保护单位。
80年时间转瞬而过,村民周三娣的旧房子依然屹立。这所土木结构的房子尽管后来经过多次修茸,但基本原样保留。
下午15:00我们游览完备,又到故居对岸的小溪边,竹林中,散步休息。
注:城北听雪写于2019年元月7日晚,本文所配图片均为本人所摄,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挪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