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学于多位大师,博学善思。开创了乾嘉朴学的“皖派”。后进入四库馆任纂修官,积劳成疾死于任所。戴震为18世纪中国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考据学家,其重要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私淑录》、《孟子字义疏证》,以及晚年定性论《答彭进士允初书》。
在宇宙观上,戴震针对宋明理学的“理先气后”说,提出了“气化即道”。“道”统一于“气”,气非不动,而是运动不止的气化过程,也是阴阳五行的相互转化。不同于前,戴震重新解释“形而上”为成形以前,“形而下”为成形以后,两者为气化流行的不同阶段。
进一步揭示程朱学派思维失误在于“其学借阶于老、庄、释氏,是故失之”,在于把人类对事物所以然的认识(理)当成了一种实体。戴震特别推崇张载的“不以理为别如一物”。“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规律,自然界有“天道”,人事上有“人道”。“理”,是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则,是气化过程的条理,是思维的产物。
具体的“察分理”为戴震哲学的重点。“理”是万物自身的“不易之则”,是不同事物具有特殊规律的区分,人难以把握。戴震首先特别强调“理”与“则”的客观性,勿主观固执,其宋儒便是夸大了“理”。
“人物受形于天地,故恒之相通”。人作为天地最灵的一部分,戴震是肯定人可以认识理的。除耳目等感性认识,还有“心之神明”的先天条件。而对于“神明”的增进,戴震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戴震也认同“心有所蔽”,其特殊在“去蔽”基础上,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区别了客观真理和个人主观的意见,指出个人意见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戴震认为理是“心之所同然”,又是没有摆脱儒家哲学传统的。
而更大的贡献在于戴震提出“血气心知”为基础,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理欲观。“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戴震多次批评宋明儒的理欲之辨是“忍而残杀之具”,揭露了统治者、假道士以“理”为工具残害百姓。戴震强调理欲的统一,欲是自然,理是必然。离开欲望也就无所谓理。
在历史观上,戴震一定程度认识到,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是统治者的贪污暴虐引起。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具有一定的认识。
总的来说,戴震有力地批判了清王朝的文化专制主义,具有近代科学理性的萌芽,和人道精神、自由精神。
阶级矛盾日益激烈,主流考据学把儒学发展到了极点,新的生产关系,西学带来的冲击,唯物主义,实学……清似乎要走上末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