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随着芒果台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热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宋朝大宅里庶女明兰的儿女情长与成长故事,比较贴合实际的展示了北宋中期时的历史风物与社会文化,也让李清照作的这首《如梦令》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生,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哼一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不同于明兰的一路打怪升级,“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却更加跌宕起伏,其结局也令人不忍唏嘘,命运给了她一个悲剧,但她却演绎出了更深的婉转凄凉。
李清照永远是出尘的,就如一朵雪莲,生在高山之巅,饮白雪寒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史家巨子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终于在这一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撰写,同时,风流遍地的汴京城一户李姓士人家里得了一个千金。她必定是在雨中出生的,不然她的一生怎会在风雨里一直飘摇。李清照的才情得益于她的家世,她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善属文,工于词章,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轼“后四学士”。她的母亲也出自书香世第,名门望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在这样的家庭里,她的少女时代过得无忧无虑,自然能追逐自己的爱好,吟诗作对,书画煎茶。得益于家学渊源以及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汴梁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李清照开始才名广播。
她的大半生是幸运的,只不过晚景凄凉,前后反差太大让人感叹。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这是一段被人称道且祝福的良配,赵明诚虽出生官宦之家,但并无纨绔之气,反而诚心向学,文质彬彬,恰似上天赐予的佳偶。 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如此琴瑟和谐,怕是放到如今也惹人羡慕。
但北宋末年的帝王艺术家宋徽宗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朝局动荡,乱世将启。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一个女子,遇到不可抗拒的变故,只能去找家人,在她的生命里,开始下小雨了。
崇宁五年(1106年),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好景不长, 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接下来的十年,虽然隐居乡里,却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最安稳幸福的十年,饮酒郊游作诗词,收藏金石书画,并且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撰写。
可随着北宋王朝的灰飞烟灭,一个女子在乱世注定不能安然吟唱诗词,神州烽火,那时也难容一张书桌。
靖康二年(即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俘徽钦二帝北上,靖康之变发生。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同年八月赵明诚卒于建康。 此后她孤身无依,在奔波中藏品也渐渐散失,至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 ),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但所嫁非人,张只是觊觎她的财产,得知李清照并无多少余财之后,便露出真面目,李清照果断离婚,但也逃不掉牢狱之灾(古代就这样,女生提离婚,不管对不对都要受罚)。此后,李清照逃往金华避难。 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靖康之变改变了太多人的人生轨迹,原本汴京城里的一个贵妇人,不得不在南方飘零了三十年,经历了生离死别,尝遍了人生苦楚,钱财的散失只是其次,最难忍受的是孤身一人漂泊,漫天才情只能付以追思。曾经相国寺大街的人声鼎沸,在星点青灯里摇曳,易安居士安居不易,她哪里接受的了兵荒马乱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