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当城管是下嫁还是贬值
据调查,在上海拥有高学历的硕士城管达到282名,其中大多数都是一线执法人员。从2008年5月起,上海对城管系统采取参照公务员管理,招录门槛提高,并先后通过两次专项招录、多次公务员统一招录,不断壮大城管队伍,如今,在上海的城管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已超过七成,其他队员也均为大专学历。
在大多数人眼中,硕士生是“天之骄子”,城管巡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太苦太累,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那么,他们为何乐意将这份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起点?这种就业方式是否带有相当的盲目性?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就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做城管的基层工作是下嫁还是自身的贬值?做为硕士研究生,其中有没有委曲、不甘和无奈。
一、 城管单位为什么强调高学历
单纯从城管日常工作的需要来考虑,如此苛刻的学历限制显然是一种浪费,而之所以设置这样的门槛,显然是为了传递一种信息。结合外界对城管固有的偏见,以及很多地区为此付出的努力,此举毫无疑问是致力于改善城管形象,打造高素质的文明执法队伍。其实城管的工作非常具体,内容也非常复杂。面对当事人和周边群众,需要城管队员有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现在一些城市在摸索尝试信息化城管系统模式,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配置摄录仪,对市容等进行实时监控,这些都需要高学历甚至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在一线的硕士生基本上是80后,甚至90后,都是通过公务员招考考进来的,对法律法规理解得更透彻,基层工作上手也比较快,与群众沟通更规范有礼。高学历人才能发挥高素质、高学历、亲和力强的优势,温柔执法,微笑服务,展现城管执法队伍的新形象,为此,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学历、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队员加入城管队伍,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二、做为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生为什么选择城管工作?
吸引他们报考城管的原因,主要是公务员工作稳定等因素,但在入职的初期,面对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执法对象,却都遭遇过“有理说不清”的阵痛期,焦虑、犹豫、退缩,甚至想过辞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调整心态、不断积累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逐渐适应这份工作,继续坚守在城管岗位。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实际执法工作中,这些高学历城管队员的专业特长却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三、硕、博士生当城管究竟是下嫁还是贬值?
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下嫁和贬值的概念:
1、什么是下嫁?
下嫁: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嫁给平民或比她地位低的人。
2、什么是贬值?
贬值:同等的货币能交换到的商品减少了。一方面是因为物价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发行的货币量增加。
高学历人才就业选择城管工作,究竟是下嫁还是贬值?我个人认为,从学历需要来看,硕、博当城管确实是种浪费。国家培养一个硕、博士生,不光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做为硕、博士生的他们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在实验室里泡一天,晚上通常要一、二点才能睡觉,为了完成实验,有时候甚至连熬数个通宵,最后还要为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忙得晕头转向,硕士三年,再加上读完博士这样下来就七八年,可以说简直是过得没日没夜,从没有逛过一次街,看过一次电影,甚至连去一趟超市都是慌慌忙忙的。因为忙啊,实验要做,文献还有一大堆要看,还有很多资料要写。这么辛苦才读出来,却去当城管,不是说城管不重要,而是说与他们的付出和收获相差较远。
硕、博士这样的“专门人才”,理应在各自领域从事较为前沿的研究、企业做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可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去搞创业园,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城管这样的机构,即便是“建设智能化城管系统”,需要的也是“万精油”之类的人才。某种程度上来说,尤其是天天面对小商小贩,天天跟他们打交道,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既使是有创新,也不会有多么大的作为,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不存在积极的斗志,发挥不出所学专业的特长,这不但是一种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他们的高素养和活跃的思维模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下降,俗话说“环境改造人”,思维模式平民化了;同时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会影响到他们的婚恋观,影响到和谐优良家庭的建立,就等于是下嫁后的“贬值”。
另外,在多数城市管理者看来,小贩都是需要“法办”的对象,而不是需要“服务”的个体。在这样的城市管理思维之中,管理者注定更多地考虑如何便于管理,而不是怎样为小贩提供便利,矛盾与冲突因此不可避免。只有在兼顾城市文明与小摊贩基本生存的前提之下,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的城市理念才能得以彰显,这与城管队员的学历显然没有关系。
(注:以上为原创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