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姐姐说:没人拍郭敬明的小说,郭敬明自己把自己的小说一个个拍成电影。
说起郭敬明,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夏至未至》的时代。
也只看过这两本,对他的人的影响就只有一个字“矮”。
姐姐是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郭敬明的,家里记得还有《岛》和《夏至未至》。
后来知道他有一年版税收入第一,然后姐姐说现在看郭敬明的还是那个年纪的学生。
对比的话在中秋一起看《七月与安生》的时候姐姐说安妮宝贝。
说安妮宝贝的书随着她的年纪在长大。
原话不是这样说,大致意思如此。
那个时代看郭敬明,看过感动一下,现在都回忆不起来两本书中的剧情了。
认识的人当中有个家伙喜欢看《夏至未至》,应该是自己的经历中和这本书有关罢了。
想谈郭敬明,是因为看到这样一个报道:
近日,郭敬明带领电影《爵迹》全国各地路演,十二天十八个城市,在最后一个城市路演现场,郭敬明更是哽咽落泪,百感交集。
“其实我做每一件事都挺困难的,有时候别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却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爵迹》不是郭敬明拍的,你们是不是就不会骂了;如果我去死了,你们是不是就不会骂爵迹了”郭敬明在路演现场说道。
当听到台下说小四加油的时候,“我其实,我其实..."郭敬明开始哽咽落泪。“哭出来吧哭出来吧”台下的粉丝喊道。
“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了,因为他是郭敬明,所以他做的不好,因为他是郭敬明,所以很多人会骂他,郭敬明,是一个巨人...他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他希望把更多好的作品带给大家。"郭敬明的好CP陈学冬说道。
今天凌晨,郭敬明的员工也发文力挺郭敬明:“小四,你要加油!我最爱的郭导你不能哭,不要让坏人看到…”
想来这次的《爵迹》是亏钱了他才会这样说。
这让我感到很庆幸。
至少影迷开始不会为烂片浪费自己的时间。
这可能会少一点导演为圈钱来拍一些电影。
而对于郭敬明来说,他一贯的风格不都是我的东西就是烂,但是能赚钱。
在他看来,只要能赚到钱,一切都是成功的。
只有亏了钱,他才会反思。
所以我相信郭敬明流泪是真实的感受。
这是好事。
至于他的逻辑:“如果《爵迹》不是郭敬明拍的,你们是不是就不会骂了;如果我去死了,你们是不是就不会骂爵迹了”,我这里想着重分析一下。
我之前用电视看电影,看完都不知道这个电影谁是导演。
后来能在电脑上看电影了,先是看些经典的电影,然后才是选电影,这时候会根据喜欢的明星或导演选。
我承认有不少电影的改编是因为对原著的期望太高,而认为拍的(改编)太烂。
比如说当年看《仙剑三》的电视剧,我是看不下去的。
但是大众评论却都是很好的。
虽然我不知道(不屑于去查)《爵迹》是不是小说改编,也不知道《爵迹》写的到底怎样。
但是我相信大家对这个改编应该是没有太高的期望的。
中秋去看《七月与安生》,姐姐说安妮宝贝的电影自己肯定是要看的。
但是还看了《大话西游3》。
看《大话西游3》之前,因为《追凶者也》时间刚过,我说评价很低,要不就一起去看个烂片。
但是这也是有原因的。
玩了那么多年的大话,作为怀念也应该去看看。
这称之为IP,刘镇伟在消费大话西游的IP。
其实看郭敬明又何尝不是在消费自己的IP呢。
郭敬明的逻辑就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我,所以不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是别人拍的,肯定会很赚钱。
注意我用了“很赚钱”,而不是会觉得很好。
烂片就是烂片,大家不会觉得他好,也不会因为是某个导演拍的然后觉得它好。
比如我觉得李安或王家卫导的电影好看。
比如我觉得《爵迹》是烂片。
那如果《爵迹》是李安或王家卫导的,我还是会认为它是烂片,而且会降低对李安和王家卫的好感。
所以这个逻辑中关键的字在于一个“骂”字。
听到郭敬明的这句话,大家可能会因为“骂”字,而存在两个理解:
如果《爵迹》不是郭敬明拍的,你们是不是就不会觉得电影烂了
这个逻辑是电影好不好。
如果《爵迹》不是郭敬明拍的,你们是不是就会去电影院看了
这个逻辑则是电影赚不赚钱。
我想郭敬明想说的肯定是后者,原因前面已经说过。
至于“如果我去死了,你们是不是就不会骂爵迹了”这句话就没有逻辑可言了。
这完全就是在偷换概念来博取同情。
如果《爵迹》不是郭敬明拍的,冲着这么些明星,可能还真会赚钱。
所以说郭敬明的这个逻辑是没错的。
那他就应该反思,落几滴眼泪显然是值得的。
逻辑其实很简单。
“这句话是七个字”和“这句话不是七个字”都是对的。
看你怎么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