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郑宏鹏,樊登读书会隰县分会会长,每天一篇原创文章之037。
泰卦,是通泰、交通,否卦是不交不通。为什么《易经》中是泰卦在前否卦在后?
《序卦传》解释说: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事物不可能永远处在通泰、通达的状态,有时也会出现否塞的局面,所以泰卦之后要预防不交通的状况出现,也就是否卦。泰卦的最后一个字是“吝”,也就说有危险、有羞辱的情况、有不好的情况出现了,那么这种不交不通的否卦的状况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们来看否卦的卦象:跟泰卦刚好相反,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叫天地否。大家可能会想:天在上地在下不好吗?自然界不就是天在上地在下吗?为什么反而是否塞的呢?正如我上一讲在泰卦里讲的,你不能光看布局,而应该主要看功能:天气是阳气,要上升;地气是阴气,要下降。所以阳在下,阳气上升,阴在上,阴气下降,阴阳就交通了,泰卦就取了这个卦象;而否卦是天在上也就阳气在上,然后继续上升,地在下也就是阴气在下,还继续下降,这样阴阳就就分离了、不交通了,这就叫否。
中医有一个病叫痞,指人胸腹之间的气机堵塞不通畅,表现为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不适,但是摸起来没有硬结,这可能是由于饮食失适,难以消化,造成气机阻滞,或有痰凝,或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阴阳二气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所以这个病其实挺难受的,怎么治疗呢?
有一种药叫枳实消痞丸,这个方子里有枳实,枳实是苦辛,微寒的,可以行气消痞;另外还有一味药叫厚朴,是苦辛,温的,也可以行气除满,这两味药一寒一温,可以互相配合消除痞满;这个方子里还有干姜,是偏热的,可以温中祛寒;还有黄连,苦寒可以清热除湿……所以这个方子是有消有补、有寒有热,具有消补兼施、升降互通的特点,可以打通痞塞,消除胀满。
中医还有一首著名方剂,是治疗心肾不交的——心和肾二气不交通,这个方子叫作交泰丸,因为“否”就要用“泰”来治疗,这是有故事的:明代有一位医学家叫韩懋,不仅医术精深,而且还精通《易经》,一次他看在否卦这种天气在上、地气在下,阴阳相背、天地不交的景象的时候,就想到了胸中痞闷、不思饮食的这种病,是由于心肾不交引起的,一般是心火比较旺,所以会有心中躁动、心跳剧烈、失眠等症状,那这个病要怎么治呢?天地阴阳要怎么交通呢?心肾要怎么相交呢?
韩懋从否卦里受到了启发,然后又在《易传》里看到了一句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第十。”天数是一三五七九,地数是二四六八十,韩懋就悟到了,他说可以用黄连和肉桂:黄连是苦寒入心经的,而肉桂是辛热入肾经的,这样心肾就相交了。所以他取肉桂一钱,黄连六钱,为什么这样配比呢?因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这么配的,天一配地六,所以用肉桂一钱,黄连六钱来改变心肾不交,否卦就变成泰卦了,然后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交泰丸。还有,那时候的一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克,所以每剂有黄连18克、肉桂3克,这个方子一般都是做成丸剂,不做成汤剂的。
下面我们来看否卦的卦辞: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是否塞,所以对君子来说是不利的。“匪人”的“匪”通“非”,不是说他不是人,而是指不通人道的人,因为在否塞的状态下是没有人道的,所以“不利君子贞”,对君子来说是不利的;“大往小来”:大的指阳的,往上走了,小的指阴的,往下来了。
泰卦里的乾卦三根阳爻是在下边,现在走到上面去了;泰卦里的坤卦是三根阴爻是在上边,现在走到下面来了。向上走叫“往”,向下走叫“来”,所以否卦的卦辞跟泰卦恰好相反,泰卦是“小往大来”,是“吉亨”的,这里否卦“大往小来”是不利的。
我们来看《彖传》的解释: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天地不交通了,天在上,天气继续往上升;地在下,地气继续往下降了,那么中间就隔开了、不交通了,天地不交万物就不通畅了,泰卦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上下不交通,所以天下就没有家、没有国了,家国就危险了。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内”是下卦,“外”是上卦,“内阴而外阳”因为否卦下面是阴爻,上面是阳爻;“内柔而外刚”:阴的是柔的在里面,阳的是刚的在外面;“内小人而外君子”:内心是小人,外在装得像君子。这种现象就会导致无邦无国,造成混乱的局面。
就我们做人来说,一定要学泰卦,不要学否卦:泰卦是内刚外柔,内在有坚定的意志,但是表现出来要柔弱,要随机应变;否卦恰好相反,内柔外刚,用一个成语就叫外强中干:外面很强大,实际上内心啥都没有。然后“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在是君子,“君子坦荡荡”,而对外的一些做法,哪怕别人不理解,觉得你是小人,也要坚持这么做。
简单举一个例子:我一个朋友是个领导,他们单位集体研究制定了一个非常严厉的评估规定,在执行的时候,因为他是领导,所以是由他来执行的。结果好多人都觉得他对别人太苛刻了,说他搞一言堂,但他自己并没有分辩,认为自己只要内在是一个君子,坦坦荡荡,外面即使一些做法不被别人接受,被误解为小人的做法,他也不在乎,这就叫“内君子而外小人”。
而反过来像否卦这样的“内小人而外君子”是最可怕的:内在是小人之心、邪恶的心,外在还装作君子,这就叫伪君子,做人千万不能学否卦,同时对那些“内小人而外君子”的人要提高警惕。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否”就是小人之道会越来越兴盛,而君子之道会越来越衰落,所以要预防、要警惕。
再看《象传》: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天地之气不交了,阴阳之气不和了,就是否卦,君子要按照这个卦,采用节俭的品德来避开危难,不可以再去追求荣华富贵、追求官位,“禄”指官位。
为什么象辞不是让君子交通而是让君子“俭德”(节俭,不追求荣华禄位)呢?这其实是对否卦现象的一种延伸、联想,如果做君子只追求自己的荣华禄位,然后奢侈浪费,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自己在上不跟下边的人沟通,那就会跟大众分离了,也就是“否”,所以象辞是从现象出发,告诫我们:如果生活奢靡、追求荣华富贵,就会发生否卦这种上下不交的危险,只有“俭德”,才能避开危难,达到泰卦。
关于否卦,《国语•周语》里还记载了一则故事:晋国曾制定了不做君主的晋国公子便不能留居晋国国内的法令,晋成公是晋文公的庶子,所以他离开晋国,避居到周地。后来晋灵公被杀,晋国正卿便从周迎立晋成公回国当国君。此时晋人进行了一次占卜,得到一个乾之否卦,“之”即变,即得到乾卦变为否卦:乾卦内、外卦都是乾,下面三根阳爻变成阴爻,则成否卦。
乾代指君主,坤代指人臣,变卦否的外卦为乾,指示成公可以为君,但否的内卦为坤,说明他的子孙不一定仍是国君,所以说“配而不终”。又因为否卦相对于乾卦变动了下三爻,而晋的制度说不做君主的公子不能留居国内,只能到晋国以外为臣,所以必定要三次从外地迎立君主。晋成公是第一个从周迎立回国的,第二个必定是晋成公的儿子——公子周,第三个就是晋成公的孙子,后来果然如此。但是最终没有善终,晋成公的孙子晋厉公被杀,晋国人将姬周迎立回国作了君主,这就是晋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