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外地来的和尚比本地和尚念经念的好。
对于笔者所关注的“人机交互”,其无疑是一个外来和尚,那么这个外来和尚咋念经呢,念得又怎么样呢?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国内和国外的人机交互。
先来交代一下笔者学习交互以及工作的经历,笔者是在国外学习的人机交互专业,但并无国外的相关工作经验。回国后在一家物联网公司工作一年,后跳槽到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一直从事交互设计师的相关工作,包括竞品分析、协助需求整理、流程图设计、原型设计、简单的测试、跟进开发以及后期交互设计的还原度核查。(笔者工作经历不多,也没有ATM或BAT这样大公司的背景,所以此工作内容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笔者与同事交流发现很多交互设计师是交互设计背景,并非人机交互。这两个专业听着很相似,那有什么区别呢?
人机交互
当初学习人机交互,笔者学习了以下这些内容:
心理学基础:包括记忆、沉浸、视觉、听觉、认知模型等等;
统计学的内容: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设计流程:获取需求、persona、scenario、流程图、原型设计、专家评测、用户评测
可用性评测
简单的前端编程
交互设计
笔者了解的交互设计专业会涉及以下这些课程(不限于这些课程)
原型设计;
界面设计基础;
信息设计方法;
设计心理学;
从课程设置来看,存在重叠部分,但实际上人机交互的范围更广,但是也更理论化,没有限制在计算机的领域,对于工业设计同样适用。而交互设计更多面向的是计算机界面与相关技能培养,比如原型设计。
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人机交互专业很多属于计算机学院,而国内交互设计有一些是在美术学院。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呢?笔者想这是早年的工业设计体系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欧美国家,早期的设计师都有工业设计背景,人机交互也都普遍集中于“人与机械的交互活动”。比如操控机器,可能依据操控人群的不同特质,例如健全人和残疾人,就会设计出不同的操控方式。简单的说,国外的人机交互直至今日依然是硬件设计的前沿领域,而计算机的交互问题也只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但并不成熟,并且很多只是局限于学术研究。
中国没有经过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但是赶上了互联网的时代(有人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所以设计的基础不同,缺少从人与机械交互的过度阶段,也就造就了如今的现状,所谓交互设计师并不是设计人与机器的交互,而是设计人与互联网的交互,但其目的是相同的,提升用户体验,不同是一个是工业品,另一个是互联网界面。
当然并不是国内没有人机交互的种子,只是这个种子尚在萌芽,而且很萌很萌。
这样的现状,笔者将其视作“人机交互本土化”,这个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土壤不同,不是连社会主义也有中国特色么。
不过对于国外学习人机交互的童鞋来说,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所学非所用。国外学习的童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很扎实,可能初期需要研究得出体验好的设计方案。而国内学习的童鞋,通常依靠经验结合成型的思维模式就可以找到最佳方案。而面对需要快速产出的工作要求,研究探寻设计的确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过高,在这一点国外学习的童鞋存在劣势。但是对于复杂的设计问题,通常国外学习的童鞋可以更高效的研究并得出结论。各有利弊,但是实际中复杂设计毕竟是少数。
如此看来,似乎外来和尚“人机交互”念经并不那么好,有些水土不服,但是不可否认他带来了新的火种,并且如今已呈燎原之势。
转载要记得标明出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