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村里,鞭炮齐鸣烟雾缭绕,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整个村子笼罩在烟雾之下,甚至一瞬间村里狭窄的路都看不见,空气刺鼻,除了火光四溅之外,跟自己上班已经快十年的北京雾霾相比,不相上下。
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传统礼节文化下的熏陶,多年来的习惯大家都在保持,村里人都会聚集在某一家的门口或者村里的十字路口,声音响亮问声过年好!祝福邻里乡亲新的一年和和美美,生活幸福。当然对于农村来说更希望的是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来年过个更好的年。
小时候的过年真的是有过年的景象,穿新衣放鞭炮吃好吃的收压岁钱,要好的小孩整天跟疯了一样在村里到处乱窜,开心的不亦乐乎,年三十儿就要穿新衣,然后去小伙伴家里张,小伙伴当然不能落后,也要穿新衣,然后一起再去另一个小伙伴家,最后的队伍甚是庞大,玩到半夜,一直要到家里人出来找才回家。
新衣服脏了,那咋整?只能第二天继续穿,那个时候过年能有一件新衣服已经是很好了,脏就脏吧,谁让自己得瑟提前穿了呢,自己弄脏的衣服含着泪也要继续穿。
春节前一周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年货,去乡里去县里,那个时候去乡里都说上街,去县城叫上关,每年这个时候都很期待,买肉买菜、买鞭炮、扫房子打扫卫生、蒸馒头花馍,要是父母能给买一点零食或者小玩具那简直是要上天啊,三十儿还没过完整鸡的鸡腿早就进了肚子里,吃的满嘴油,那个时候最开心。
陕西关中这一带有个传统就是春节期间要搭油锅,把新买的大肉弄熟,家家搭油锅的时间基本都差不多,所以那几天村子里特别香,有意思的是各家各户搭油锅的时候都会把门关上,怕邻里乡亲串门来吃,有孩子的就呆在灶房里围在锅边,等着肉熟,之后母亲会把肉骨头特意剔出来,孩子们拿起骨头就狂啃,没肉了就使劲咬,嘬骨头汁,吃完后家里人会让把骨头扔的远远的,生怕邻居看见了说哎呀,这谁谁家吃肉了,这算是怕露富么?
听父亲说,老早里,意思就是他小的时候,整个农村的条件都不好,爷爷辈都是在晚上搭油锅,特别是炸麻叶,麻叶是用面做的,还要挽个花,要等孩子睡着之后,因为油特别贵,炸的特别少,怕孩子吃,本来就炸的少,小孩这一边炸一边吃,等炸完了也被吃的差不多了。炸完之后就放在蛋蛋笼里,蛋蛋笼就是一种特别小的框子,然后挂在房梁上,小时候家里都是木架房,房梁多的是,来了亲戚才会拿下来在盘子里捏一点给大家吃。
小时候放鞭炮算是另外一件开心的事情了,因为小时候的鞭炮不像现在一盘一盘的,什么三千五千一万响,都是一份一份的,也不知道多少响,舍不得一下都放完,就拆下来,兜里装的满满的,跟小伙伴一起玩,一个一个放,特别带劲,特别开心,一直能放个好几天,光火柴都要用好几盒。
要不然就是初一大清早一群人跑遍村里的每家每户,看哪家刚放完鞭炮就赶紧跑过去,满地找掉出来的没有响的,不管引线长短先揣兜里再说,然后这一天就指着这个玩耍。
如果有一些引线几乎没有的就用来打枪,把炮体拆了火药弄出来,放在自制的链环枪里,链环枪也是小时候的自制玩具,用铁丝弄个架子、做个枪针,用好几个自行车链子穿在铁丝架子上做枪管,用子弹壳做枪头,那个时候能有个子弹壳可牛逼了,用自行车胎内胆做成皮筋,固定“枪管”和动力“枪针”,把枪管最顶头-枪头掰出来一点,火柴反向插在枪头里堵住枪眼,然后把拆出来的火药放里面,再合上,然后扣动扳机,比正经放炮声还大。印象里我没做过,哥哥做过一次,没玩几次就被父亲当场缴械了,不让玩,太危险。
说起玩炮仗我还有一次光辉历史,手差点被炸没了。同样是过年,邻居扔了个甩炮,所谓甩炮,就是炮上有一根线,拉着线使劲甩就会响,邻居整好几次没响就扔了,我捡起来想要那根线给陀螺做个鞭子,就一手拿着线使劲拽,另一只手握着炮仗,然后炮响了,手当时就被炸的火黄火黄的,忘记了当时哭没哭,反正就记得邻居使劲给我手上抹牙膏,到现在放炮仗还有点畏惧,特别是二踢脚。
现在条件好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事情都明着来了,炮仗一万响好几盘、礼花好几箱,一买就好几百,猪肉、牛肉、鸡鸭鱼虾要啥有啥,好多家里也有了车,走亲访友拎着礼盒开着车就走,不像以前,装几个家里蒸的花馒头,特别亲的亲戚或者长辈再放包点心,父亲骑着家里的二八自行车,我坐在前面的大梁上,母亲坐在后座上,那个时候的父亲最伟岸。
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去感受越来越好的生活,享受当下,同样,我们也要全力去努力,让上一辈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不久而到来的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条件。
写于2017年农历大年初一 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