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怎样才能够将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核心要义向世人解释清楚?如何让西方人也能够清楚理解何为“道”而不是让“玄之又玄”的模糊解释搞得头晕目眩?又如何将老子曰“道”的解释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三者就是本篇创作的核心目的和要义。
老子,又称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据史书资料推测,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间,是春秋时期陈国人;曾在周王室任图书管理员。其著作《道德经》流传千古,至今仍为现代人所珍视,并被认为是了解中国人传统思想智慧构成的必读作品。尤其书中关于“道”的理念,更被引申出许许多多的解释,充盈在各家各派各人的不同理解当中,蔚为壮观(若要把古今中外众多研读者关于何为“道”的理解疏列清楚齐全,那必定是一件苦差事!非鸿篇巨制不可得之,吾未敢为也)。
据研读,“道”这个字,在《道德经》书中前后共出现了七十三次(读者如有兴趣可参阅陈鼓应先生注译的《老子今注今译》第35至48页)。而对于《道德经》的开篇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则现行研究的主流解释都是说:“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见同上书第77页)。强调“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但天地万物却是由道产生的”(参见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道德经》一章第1页,徐澍刘浩注泽)。这样的虚无解、这样的无字解,恐怕令西方人很难理解,同时也令很多国人也一脸茫然。
但据本人研读《道德经》全书后认为,老子关于“道”的核心要义,大都集中于第二十五篇之中,其余精华,则散见于各篇之内。以下先展出原书第二十五章文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纵观《道德经》全书五千字,坦白地说,关于老子之“道”的核心要义,依本人的研究理解和认识,也并不是“说不清,言不明”的,她可以综合归纳为以下最主要的三段话:
①道研物奥(道是彻底的唯物论);
②道观无有,有态可名(道的“无有观”的认识论);
③排序定位人有其位(老子推崇“人亦大”,肯定人力有为)。
由①至③中所言之道,都是老子曰“道”的本意,我认为是其最核心的精要所在。
以下试以“摘句重排”的新方法从《道德经》原文中提取新篇;并各依其含义自加篇名,以图自证并对《道德经》作再认识和新解读。
一、摘句重排“新第一篇”
《道 研 物 奥 》
黄学铭编(摘排52字)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地母;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道者万物之奥。
初定于2004年3月
新篇新识:
熟悉《道德经》的人,都知道以上编辑的文本,其句句皆源于原文;笔者只是作了新编辑——不著一字(只加上标点符号),摘句重排——力求从原著中挑选出最简炼有力的精句,组成新篇,并进而去阐述及证明原作者的核心思想(重要的事情讲二遍)。
虽然时间已分隔了2500年,但上述所编老子的话句在今天依然清晰可读。以下就试用现代白话文来对此篇作解识:
(一)有一种“混成之物”啊,她诞生于天和地的形成之前(它生产于太阳系的形成之前),可以视作为是生产出天和地的“母亲”。
(二)她渊源深厚啊好象是世界万物的祖先;甚至遥远得啊它好样似乎是存在与不存在的那样。
(三)我也搞不清这“混成之物”到底是谁创造的?她是谁的儿子?
西方的智慧言论啊,把上帝创造万物视为一切的开始与本源。
那容许问上帝之前的景象又是什么吗?
(四)这“混成之物”啊就象是上帝之前啊。
(五)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言说和命名她。若要勉强给她一个名份,那样称之为“道”吧。
(六)“道”啊,就是天地间、世界万物的奥秘。如果读者有敢于追问“帝之先”的精神,那就一同来研究和追问这天地间、世界万物的奥秘吧。
小结:“道”就是代指这宇宙空间中一切未知的“混成之物”。
旁白:老子的意思是:世界起源于物质,而且那物质是个“混成之物”,虽然她未能被精确地测定及命名。
从“道的物质观”和“世界是物质的”这一点上看,可证老子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同时也是个了不起的空想物理学家。
二、摘句重排“新第二篇”
《道观无有有态可名》
黄学铭编(摘排73字)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道常无名、道隐无名),
有——名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恒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
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
初定于2004年3月
新篇新识:
以下就试用现代白话文来对此篇作解识:
(一)天底下(地球上)的人们,常常难以明白我所说的“道”。这是因为人们都怀有“始母观”——认为地球(天下万物)应该有个原始的开始,她应该是确定的;并认为她就象个母亲一样,可以生育出天下万物(也难怪人们有这样的“始母观”,因为个体的人就是从母亲的胎腹中生产出来的,其始即母,两者合一。所以人们也喜欢这样的直线式思维)。
(二)如果要顺着世人“始母观”的思路去认识“道”,那不妨引入一种“无有观”吧——或称“无有态观”。
“无”——“无态”就是天地的开始,无名也即是“道”,“无态”也就是“道”的常态(换言之“道”就是天地的开始)。
而“有”——“有态”也就等于是常人们认为可以产生万物的那个母亲了——“有态”的集合可以体现出人们认识的天下万物。
(三)这“有态”和“无态”、“有名”和“无名”,在“道”的眼中实质上都是同一个出处的,只不过呈现出两个名称。这就好象一个物体的两个不同面——前面的可见,可归称为“有态”“有名”,后面的未可见,可归称为“无态”“无名”。而我所说的根本的“道”啊,就隐藏在这“无态无名”之中。
旁白:如果我们用“已知”来代表“有态”和“有名”,用“未知”来代表“无态”和“无名”;那人们就更容易明白了。我所说的“道”啊,就隐藏在那未知与未能确切地探明之中——因而她也无法被准确命名。若说她有名也只是极为勉强的——“强字之曰道”罢了。
有名句曰:“已知的半径越大,未知的圆周越长”。这同样适用于“道”的“无有观”。所以“道”是无涯无尽的。但请你坚信:她也不过是“混成之物”。你可以去不断地探究并不断地获得新认识新解释和新命名(有名);但你却无法穷尽宇宙世界中的所有未知(也即无名)。
(四)“道”的世界观相信,天下已知的万物都可以归入“有态”的范畴——称“有态集”,所以可以言“天下万物生于有”,它们是可以分别被准确命名的。
(五)而“有态”又是不断地从“无态”中发现产生发展出来的,所以说“有生于无”(就如同已知是从未知中不断地研究而破解得出来——并被命名的那样)。
(六)而“有态”和“无态”又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影响、相影相生的——“有无相生”,这也是恒久不变的规律。
(七)世间万物、所有的物质其构成都有一个共同点——“负阴而抱阳”;即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内部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抱阳”)与外围带负电荷的电子(“负阴”)而共同构成的;电子在外面绕原子核作旋转运动。
(八)所以说,对处于“有态”的万物而言,她们是可以被精确地命名和分类的,包括非常深奥难懂的赋名。
旁白:从始,“名,可名━━━━非常名”可以作肯定解。
(九)同样的理由,处于“无态”的“道”,随着时间的伸延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将是可以逐步说得清道得明的━━━━这包括那些非常深奥难明的“道”。那些曾属未知的“混成之物”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慢慢变成己知并能够被命名。但另一方面你永远不可能穷尽她,因为她永远还会有在“前方”的未知未明的“混成之物”;永远值得你心怀敬意去探索。
旁白:从始,“道,可道━━━━非常道”亦可以作肯定解。
而在此文之前的大多数研读者的解释却是:“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参见陈鼓应注译的《老子今注今译》第77页之今译)。
本译则将“有态”对应“名,可名━━━━非常名”;将“无态”对应“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并强调了“有无相生,恒也”的实质,是可以从“无名”中转变为“有名”的(亦即从未知转变为己知)。
以上都是本译的精彩之处。
三、上述“新第一篇”和“新第二篇”的小结
在“第一篇”中,老子阐述了“道”的物质性,表明了自己思想的唯物观。而在“第二篇”中,又主要阐释了“道”的“无有观”以及“有无相生”的理念。
老子透过世俗的“始母观”从而引伸出“道”的“无有观”;老子告诉人们“始母观”的局限性;“始母观”在确定了“始母”之后就会而停止向前继续思考和根究探索,就会止步不前━━━━譬如古代西方人在接受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观念之后,便不会再去追问“上帝之前”了。
而“道”的“无有观”则更加科学积极,她会鼓励和指引人们,永无止境地不断地向前根究,奋勇地向未知(无态无名)的领域探索。在“无有观”的思维方式下,她不单会去问“上帝之前”?就算科学认定了宇宙诞生于“大爆炸”,她还是会去追问“大爆炸”之前又该是什么的?
总之,“道”的唯物观、“无有观”和物质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被逐渐认识(“有无相生,恒也”)的观念,是老子“道”的思想的宝贵特质。这也是本新篇阐释的宝贵之处,她较以往的习惯解释更好,更具现代科学含义。
因此也可以说,“无有观”(“无有态观”)是本译的精彩之处。
四、摘句重排“新第三篇”
《排序定位人有其位》
黄学铭编(摘排50字)
道生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初定于2004年3月
新篇新识:
以下就试用现代白话文来对此篇作解识:
(一)这“道”啊,是生生不息的,她生长万物。
(二)你看“道”生出一(简单的);一又进化出二(从简单的初级状态中变化出相对复杂的中级形态);二又进化出三(从相对复杂的中级形态又发展变化出更加高级的形态),并进而演化出世间万物。
旁白:观察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可以有助于理解此句。
(三)我从观察这种生长变化当中得出结论:“道”很伟大、天宇很伟大、地球也很伟大、“人”一样也伟大。在我的视域中有“四个伟大”,而“人类”占据其中之一。
旁白:老子认为“道”生万物,所以“道”很伟大!这合乎逻辑。而关于“天”和“地”的伟大,属于世人的普遍认识,也不出奇。难能可贵的是老子给予“人”的崇高地位━━━━与“道”和“天”、“地”同享伟大的地位,这是非常之难得的!在2500多年前,老子的观念中己经没有“神位”而具有“人位”,他是多么瞧得起“人”啊!而处于“四大之一”的人类,也真的应该发奋有为。
(四)老子又继续说:人类虽然伟大,但也应该依据“地球”的法则去生活和生产;而“地球”也必须依据“天宇”的法则而去运转运行;而“天宇”的运动运行规律也要依从于“道”的法则━━━━而“道”的法则就是自然界一切有关物质运动的规律和法则的总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客观规律)。
旁白:把“道法自然”一句解释为“道”的法则就是自然界一切有关物质运动的法则的总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客观规律)。这一点是本译的精彩之处。
“人”虽然伟大和可以大有作为,但必须对“天”和“地”以及居于最高地位的“道”保持足够的敬意!!并且必须顺应一切的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去行动!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五、关于上述新三篇的总结
透过摘句重排而得之的以上三篇新老子文,透过这区区的175字,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以下的新认识。概括地说,老子的意思(白话文)就是:
━━━━域中有四大,人有其位;
━━━━物质无限,人力有为!
━━━━“道”具有生长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她生生不息;
━━━━“道”就是宇宙间一切未知的“混成之物”的总称。
求“道”就是寻求对未知之解并使“不知其名”的物质转化为己知和“可名”;
━━━━己知之物和未知之物这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道”的法则就是自然界一切有关物质运动的规律和法则的总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客观规律)。
━━━━“道”从一方面来看是可道的,包括那些非常之高深奥秘的“混成之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她也是永远不可被穷尽的;总有未知在前头!
━━━━人们对“地、天”和“道”要保持足够的敬意!要遵守和遵循大自然的一切法则,要遵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则去行事。
━━━━人是可以认识“道”的;人也是物质(生物)的一种,人也应该遵循“道”。
以上九点就是本译对老子关于“道”的核心要义的新解和新识。
六、本章结束语
今天,时间已经是2016年10月份国庆节了。自顾自与2500多年前的老子先生默默对话,神游往返,我感觉幸福。尤其我要为那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心甘情愿地向老子先生鞠一躬。
本文仅希望阐述清楚自己对于“道”的一些新认识,仅等于在己有他人研究所得的织锦之上再加上一件不同于以往“既有颜色的新织锦”。而至于“这颜色的新织锦”的质量如何?则任凭读者去评说(在本人的内心深处,我自认为本译是对得住2500多年前的老子先生的)。
吾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接触《道德经》起,到2004年尝试摘句重排出新篇;再到2016年终于能以白话文逐一解释新三篇并自圆其说“道”;这前前后后也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当初的“有趣试为之”到认为“难度太大不可为”又到“柳暗花明确可为”,这二十多年中的思虑和艰辛,也唯有自知;所幸终有所成。想想读者若是要见笑也就由他见笑去吧━━谁叫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咧。
三篇老子新文(黄编),仅175字;朗朗可读。常思传播祖国传统文化,“为圣人继绝学”,必定有益!
再次推崇老子2500多年前彻底的唯物论;钦佩老子“无有观”所鼓励的不断向上根究的探索精神;感动老子“人亦大”的伟大的文化自觉;也服鹰老先生“道法自然”的排序定位和鲜明态度。
白话文成于2016年10月
广州番禺
附新三篇全文175字如下:
“新第一篇” 《 道 研 物 奥 》
黄学铭编(摘排52字)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地母;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道者万物之奥。
“新第二篇” 《道观无有有态可名》
黄学铭编(摘排73字)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道常无名、道隐无名),
有——名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恒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
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
“新第三篇” 《排序定位人有其位》
黄学铭编(摘排50字)
道生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上新三篇共175字
初定于2004年3月
篇名定于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