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辍笔之后,最终还是把脑子里的闪念记录下来。本篇作为三国另传系列之一《皇上又小了》的首篇,自然要从汉灵帝身后的继位人刘辩写起,作为汉灵帝和何皇后的嫡长子,刘辩并非三国历史中的主要人物,但即便是一名过渡的皇帝,潜下心来研究下,还是值得深挖的角度的。本篇讲的便是与汉少帝登基有关的故事。
古代中国,从周朝开始,皇上继位大多都是按照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的。汉少帝刘辩(出生于公元176年)是皇上正妻何皇后所生,按理说刘辩继承皇位顺理成章,并无可争议之处。只是,汉灵帝驾崩(公元189年)之前,并未立太子(继承人)之位,也并未留下遗嘱,明确到底是不是刘辩继承,却于病重之时将另外一个皇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出生于公元181年)托付给蹇硕——此人不认识不要紧,先记住两个关键词:宦官、有兵权(袁绍、曹操等都归他管)。恰是汉灵帝这种模棱两可,让皇位继承有了灰色地带。
当然也不能全怪汉灵帝的模棱两可,对于汉灵帝来说,后宫内外有两个“惹不起”。宫内的自然是何皇后,这可是一个能给汉灵帝这个皇上生儿子的主儿,还能让其他后宫佳丽生不了儿子的主儿;王美人怀上汉献帝刘协的时候,自己猛灌坠胎药,硬是没有把刘协坠掉,即便是这样,娃一生下来(公元181年),被何皇后知道后,一包催命散还是让王美人一命呜呼了。
宫外的却是何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何进。何进本是屠夫——与西汉的樊哙将军最初的职业相同,但与樊哙飞黄腾达路径稍有不同的是,樊哙与刘邦是连襟(两人的妻子是姐妹),而何进是想方设法把妹妹弄进了宫里,然后随着妹妹受宠一路升迁。当然,何进能够成为汉灵帝“惹不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黄巾起义(公元184年)——汉灵帝自己控制不了局面,何进控制住了洛阳周边的局面,于是汉灵帝仍在那把龙椅上,却生怕控制不了何进。
所以,汉灵帝想要坐得稳,就必须找到第三方势力与何进“中和”一下。从病重托付皇子刘协给宦官蹇硕一事可以看出,这个第三方势力便是宦官一方。公元188年,借何进进言“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的机会,汉灵帝让人举办了一个仪式,自称“无上将军”(对比一下,黄巾军张角“天公将军”,张宝“地公将军”,张梁“人公将军”),然后设立了西园八校尉,蹇硕任八校尉之一的上军校尉,并拥有八校尉的统一指挥权,而大将军何进都要听蹇硕的指挥。
两个“惹不起”之一的何进的兵权问题貌似解决了,后宫那个“惹不起”才是最难对付的。女人的问题要靠女人解决,婆媳自古是冤家,汉灵帝想必午夜梦回的时候,终于想到了他的生母董太后——刘协的母亲王美人被毒死后,汉灵帝担心何太后还会对刘协下手,就将刘协交给了刘协的奶奶抚养。也就说,公元181年至189年,刘协9岁之前的美好时光都有奶奶的陪伴,反过来说,这9年里,董太后眼看着自己亲养的可爱、懂事的小孙子慢慢长大,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董太后而言,汉灵帝身后那把龙椅,无论从情感或者利益的角度,为将来考虑,当然要争取由刘协来坐最合适。
简单总结的话,汉灵帝的解决办法,就是刘辩+何进+何太后VS刘协+蹇硕+董太后。汉灵帝活着的时候,这个办法还算是个办法。当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之时,以上两方没了居中的稳定因素,位置最不牢靠的人便成为了最先动手的人。那么谁是位置最不牢靠的人呢?刘辩vs刘协,都是孩子;何太后vs董太后,都是女人,没必要冲在前面;何进vs蹇硕,表面上是大将军何进听从宦官蹇硕指挥,但汉灵帝一死,给宦官蹇硕加持的皇权就没了,何进、蹇硕之争,实际上演变为宦官专权与反宦官专权之争。蹇硕才是这两方之中,首当其冲却位置最不牢靠的人。
蹇硕的法子也很简单——趁着汉灵帝刚死,把何进召进宫来借机杀掉,让刘协继位,自己的位子便更牢靠了。然而,在何进进宫之时,蹇硕的手下因与何进有交情,便告知此事,何进迅速回营称病不再进宫,逃过一劫。这使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把宦官看作小人,这个群体利字当先,各有各的打算,自然杀不掉何进。宦官蹇硕由此错失先机,按照嫡长子的继承制度,汉少帝刘辩继位。老皇帝(汉灵帝)换成13岁的小皇帝(汉少帝),人们口中的“皇上”一夜之间变小了,就像历史上恁多的新老皇帝更替一样,皇上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