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互助组之家第219期:与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一句话总结
一条重构找回自我的心理路径,看清关系,找到现状的根源;寻回自信,构建成长的信息;区分真假,瞄准真正的自我;成为自己,锤炼生命的动力。
作者简介
武志红,心理咨询师,主要作品有《解读“疯狂”》、《为何家会伤人》
、《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解读绝望》、《活出你的小宇宙》、《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与另一个自己谈谈心》等。
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赞成他的人,认为其揭露了关系中人性的本质,有助于思考;反对他的人,认为他只是单练地指出了问题而没有给答案,只是在破坏,却没有建设,制造了更多的家庭矛盾。
根据读者个人的情况选择读与不读吧。
读书笔记
人,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观察、自我觉知,更好地成为自己,更好地抵达真实。这是作者的感触,也是从作者的收中体会最深的、对一直呈现出一种虚假自我的最强感觉。
作者所要面对的症候,我命中很多:
明明没做多少事,却经常感到累;
注意力经常分散,难以保持专注;
常常感觉别人在评判自己的言行举止;
意识到一件事很重要,却迟迟无法开始;
对自己的工作不讨厌,却也不热爱;
不会表达愤怒,习惯做一个好人;
觉得比起独处,与人相处更消耗能量;
面对控制欲强的人,常觉得虚弱无力;
渴望被爱,却也难以投入一段关系……
整本书分为四个小册子:孤独、自恋、成长、梦想四个主题,也是人生中需要不断去解决的四大课题:
“孤独”讲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和与一切他人的关系。
“自恋”讲如何从完美走向真实,建立真正的自信。
“成长”讲如何区分真自我和假自我。
“梦想”讲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修炼自己的生命力。
这是一条心理重建的路径:看清关系,找到现状的根源;寻回自信,构建成长的信息;区分真假,瞄准真正的自我;投身热爱,锤炼生命的动力。
看清关系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的那句话:“一个人的自我,是在关系的碰撞中形成的。”人存在世界上,要想离开孤独,就需要与他人发生交互,即关系。而关系的根本,不在于和谐,不在于悦人,而在于找到自己。一段好的关系,应该让我们拥有一面镜子,照见自己是谁,然后再通过这面镜子去认识自己、展开自己。而在孤独中,发生的自我认识常常因为缺少交互,而成为一种想象。
而造成人际关系失联、紧张,有几种不同的原因:
1、动机论
对他人发起的行为,会考虑其动机是否纯净;相应的,也会要求自己,去考察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否纯净。而这种观点,往往造成我做了很多事,与人交际也不少,但非常累。或者,干脆我隔绝自己,不做事,也不与人交际。久而久之,会不断地开启自我保护程序,造成个人被困在孤独之中。
2、进入关系的绝境:无回应之地
造成这种情况,与原生家庭的成长有关,童年时有过很多缺乏回应的情景,。而这种人,当关系中缺乏回应(如对方没及时回复自己)时,会习惯性认为对方不喜欢自己。但其实,只要去沟通一下,就会发现只是对方有自己的事情而已,不要将其解读为不喜欢。
3、一报还一报,不欠别人恩情。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在博弈中是一种很好的利益最大化策略。然而,在关系中,如果过分客气,深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少,别人每一份付出,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份,否则就难受得要命。这种客气,从孤独中产生,继而又将他们锁在孤独中。其实,这其中暗含了一种自恋的假设:好人,特别是神,是不欠别人东西的,欠了就不好了。
对别人好,可以赢得认可与尊重,但若想与人变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在关系中能做自己的程度,也就是这个关系对你的滋养程度。如果做自己的部分匮乏,那么这个关系看上去再好,也会让你逐渐干瘪、枯萎。
爱所爱的人,但不是讨好他们,爱需要你拿出你的真实自我,与所爱的人真实、深度地碰撞。只是讨好,必然导致悲剧。
而在关系中,需要共情,但共情很难,多数时候自以为准确地了解了别人,其实仍是推测而已。因此,保持沟通,谨记在没有得到别人的确认前,你的判断只是假设而已。
寻回自我
人在破除自恋。
自恋,是试图将别人纳入自己的体系;爱人,是愿意将自己纳入对方的体系;真爱,是两个人走出各自的体系而相遇。
真实,才能带来亲密。
太想追求完美主义的人,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在的恐惧,以及没人理就瘫软无力的心。你期待任何事情都做到一百分,那就意味着你在持续不断地攻击自己,因为这根本做不到。
所以,不管自己能力如何,要看到自己内在的恐惧,直面他。
否则,你就仅仅只是一个好人。而好人的能量常常是向内塌陷的,没有敌意,也没有热情。年轻时,他的好还带着热情和人情味儿。到了中年,好逐渐沦为一种空壳,只有行为,却没有能量流动。到了晚年,若终于可以不用理会任何人了,那么他会完全塌陷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不交往,甚至家务也不做。自己的心收获了安静,但是一片死寂。
一个人,必须有真正的能力,有真正联结的关系,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找一个在关系维度上活开了的人。注意,这里的活开了,不是指可以忍让而是容纳。忍让是负能量的积累,而容纳才是对你的涵养。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临了。
通过不断投入后,你逐渐与事物建立了深刻而全面的联结。在这件事上,聪明很重要,但不如投入重要。
区分真假
直面自己生命的真相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却也是最值得的。
那什么才算真实呢?
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都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最好是,想说的和所想的一致,所想的又和自己的感受一致。其次好的情形是,所想的和所感受到的一致。只是为了自我保护而说不真实的话——这也是很聪明的做法。所以关键是,是否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给它空间。
很多人自诩真诚,但真诚极为不易,它有两个层次:不欺人,即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自欺,即怎么感觉就怎么想。不欺人很可贵,人靠意识还可以做到,而不自欺则需要充分地认识潜意识,极为不易。
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我们期待完美的老师,其实是希望能有一个可以接受我们索取乃至虐待而不会出现负面情绪的人。这已经有点傻了,如果还拿这套标准来要求自己,那就是真傻得入迷途了。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他人的感觉而构建。
考虑别人的感受和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这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既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自我,又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是自然而然的高情商,属于比较完善的人格。但以别人的感觉为中心,就是失去自我。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太懂事、太文明,就意味着活在文明的条条框框中,而失去了他的身体,这是巨大的缺失。
而往往因为懂事、因为文明、因为框框,我们被困在一个虚假的自我当中。
事实上,所有事情都有两种存在:一种是头脑编织中的存在,使用的词语是“应该”;而另一种是真实的存在,使用的词语是“是”。当不断用各种“应该”编织你认识的世界时,你需要提醒自己:我很可能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而相应展现的,则是那个虚假的自我。
所以,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投入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真爱,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
一个人的自我该是这样的整合体——发达的头脑、敏感的身体和饱满的情感,即身、心、灵的整合体,这时的自我是真自体。但当一个人太依赖头脑时,身体和情感就被“剥离”了。这个人的自我就主要剩下了头脑,以头脑为主的自体就是假自体。有真自体的人,你能感觉到他的饱满,而有假自体的人,你能感觉到他的干瘪。
最好是,人一直在遵从自己的本心,走自己的路,路上有理解、陪伴、支持,而不是各种对你的期待,对你的控制、干涉和塑造,甚至“强力打断”。最好的人生,都是指向成为你自己。当然,现实世界会有各种入侵。这时,请谨记按本心走自己的路。
成为自己
“每个人都有两次人生,当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时,第二次人生才真正开始。而第一次人生是为别人而活,第二次人生是为自己而活。”
上文说到,一个人的自我该是这样的整合体——发达的头脑、敏感的身体和饱满的情感,即身、心、灵的整合体。
而自恋、攻击性与性,是人的三种动力,是人生命力的根源。而虚假的你,往往是在压抑着自己的这些生命力。
你压抑了自恋,就会看自恋的人不顺眼;你压抑了攻击性,就会视有攻击性的人为坏人;你压抑了性时,也一样。同时,你又会被不压抑自己的人吸引。
生命的动力,首先是活出你自己。 人如果太正常,就失去了趣味。所谓“正常”,即适应能力良好。在这个社会中,你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你的个性。展开你的生命,勇于去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自我实现之路,也可以称为“成为你自己的英雄之路”。
坦然地伸展自己的能量 能嘚瑟、臭美,即展现基本自恋,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准。太自恋,容易出问题,但完全不能展现自恋,那也谈不上是心理健康,最多只能算是貌似没啥问题。 这段话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那可以换一句:心理健康的一个基准是,你能坦然地伸展自己的能量。 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意志的人,也难以真诚地支持别人合理的选择。
少年老成,年轻谦逊,这些都是将自己的能量收缩起来,所以少了伸展与碰触。这时候的成熟都是假性成熟。
这里简单提一句自卑。
对于不能捍卫自己边界的好人而言,自卑是一种保护。因为,如果你不自卑,坦然地承认自己强大,那么你就得承担更大的责任,就得被别人侵略和剥削。如果自卑一下,把能力降到自己的真实能力以下,就可以使用这个借口:不是我不想背负太多的责任,而是因为我没这个能力。
边界和利益是最基本的东西。一个好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应承认并尊重彼此的边界,且不得以各种名义随意剥削个人的利益。有了这个基础,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好东西才能被创造出来。违背这两个基本的各种情怀,都是可疑的。
卓别林七十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很美的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诗中有这么一段: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明白,
我的思维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能和我的心相连时,
我的思维就成了有价值的盟友。
成为你自己,完整的表达是: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其中一个部分是:我负责。在码头上,太喜欢帮别人的搬运工人都做不好自己的事,他们通过帮别人获得道德优越感,以此来逃避虚弱自我。
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你对自己的不情愿越来越敏感,发现自己有多么容易在压力状态下迎合别人。于是,你不再轻易承诺,也能轻松拒绝,而那重要的一点也将到来——你能从容而主动地激发出自己的动力。
如果有理性而清醒的头脑,你会表现得很像个人,该喜悦说喜悦,该愤怒说愤怒,该悲哀说悲哀,可你缺乏真切的体验,你只是嘴上说说、脑子里想想而已。
这种情况的“解药”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真实地活着,让喜怒哀乐真实地流淌。如果活不出热情,也就体验不到意义感。有虚无感,是因为你没有把真实自我呈现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虚无感是因为虚假地活着。
既不能爱,又不能恨时,你就是一个扁平人,甚至可以说是纸片人。“爱的对立面是非爱,即不表达爱;恨的对立面是非恨,即不表达恨。”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如是说。
在关系中表达情绪情感很重要,但必须得知道,你的感受你负责,你的人生你负责,你是一切的根源。 作为单独的个体,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展开你的自恋、攻击性和性——这三个精神分析认为的基本生命动力。而在关系中,需要真实地表达爱与恨。
真实,是通向真爱的唯一途径。 爱,是接纳你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