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en,it’s not about becoming a new person ,but becoming the person you were meant to be ,and already are.”
今天晚上,我的好朋友小L忽然和我说:“我可能不学编程了,也不去北京了。”看到这句话,我有些诧异,明明几天前她还信誓旦旦地和我说她一定要去北京闯出一片天地,而且他有这个愿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忽然就变了呢。我问她原因,她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做,也许我应该接受一个失败的自己,毕竟硬是逼着自己去做也不会开心”。仔细想想,她说的也没错,她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爱折腾的孩子,做出这个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小L和我是认识快十年的朋友,从一所初中升到不同的高中再考到同一所名校的不同学院,每个假期都经常出来聚,彼此十分了解。她在某工科类学院学通信,虽然所学课程和计算机专业并不完全相同,却一直以来想以程序媛为业,把互联网行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的首选。
但另一方面,她却是那种没有什么野心的女孩,大学四年来成绩平平,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外也没有去学其他知识或技能,课余时间都献给了电视和游戏,偶尔和同学室友一起出去吃吃喝喝,在期末考试前花几天时间突击。研究成果只有一个学校水水就过的科研项目,组长还不是她自己,简历上唯一的校园经历是院学生会的一个副部长,还有通过了四六级。大三下的时候想要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却在考研前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然后便想要直接找码农的工作,却因为没有项目经验技术也不足面试了几个实习就无疾而终
我们在一起时经常自我调侃自己是“披着名校外衣的渣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许是因为名校的牛人太多,我们也不自觉的眼高手低,看着周围的同学们要么保研要么出国,或者已经拿到了满意的offer,羡慕和焦躁的情绪就会不经意间浮现,悄悄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影响了我们的决定。
是的,我们总是羡慕他们。我隔壁宿舍的小Z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她从大一起就参加各种比赛,辩论演讲样样都行,一边跟着老师做科研一边学分绩一直保持班级的前几名。不仅如此,她大三时就在埃森哲实习,大四放弃了华为的offer,选择去清华读研。这样的人似乎成为了名校生的范本,清北藤校的学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作为名校里的普通人,我们一边想要以他们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一边却觉得力不从心。有些事对他们来说好像轻而易举仿佛已经成为了习惯,对我们来说却遥不可及只是白费力气。我们只能一边埋怨着自己为什么那么没有自制力,一边放不下自己身为名校生的自尊心。
其实我们和他们本来就是不同的,只是同一个校园让我们看起来相同。我们和他们,本质上是不同的人。我们的人生信条可能是“得过且过,顺其自然”“走一步看一步”,他们的人生信条却是“每一件事都要追求卓越、做到极致”。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成为后者,但教育者却忘了,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我们不能因为羡慕就盲目地把他们的生活当作自己人生的模板,却不考虑那种生活是否适合自己。毕竟,人生没有模板。
更何况他们的生活也不是只有我们看到的那些光鲜亮丽的一面。小Z曾和我倾诉,她有一段时间忙得连轴转,实习、申请、面试同时进行,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睡第二天还要继续上班。即便如此,她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是对自己不满意。我问她这些事都是你想做的吗,她说是,但是忙碌让她觉得失去了方向。
我的一位学长在北京某科技公司工作,年薪50万左右,妻子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年薪大概30万,由于父母有些积蓄,俩人几年前在北京买了套两室一厅,虽没有名车豪宅,但日子也算过得不错了。然而随着孩子的出生,各种难题也接踵而至,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照顾孩子。本来学长的母亲已经从老家过来帮忙,但因为在北京住不惯就想带着孩子回老家,到学龄再回北京上学。但妻子却不同意,说不想和孩子疏远。于是这个问题就一直下不了结论。除此之外,夫妻俩还想给孩子换套学区房,看着北京不断上涨的房价,压力不言而喻。
老话说的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总是充满艰辛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永不停息。在外人面前我们总是想隐藏自己的痛苦,展示出自己好的一面。这也导致了我们只能看到别人生活中的美好,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辛苦疲惫。我喜欢的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为炉,谁不是在苦苦煎熬。正因为如此,快乐的时刻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寻找自己适合的方向。
所以最后,我对小L说,“其实一个人就是他自己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不要想成为其他人,做自己就很好。”也许我们之所以羡慕他人,就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