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烟雨迷蒙里中是你,小桥流水上是你,粉墙黛瓦里是你……是你,在我回忆里的最精致的一篇。是你,在我午夜梦回时念念不忘的故里。你知道吗?我在一座不下雨的城市想着你。
人人尽说江南好,可你的美好,不是生在长在那里的人,怎会真正懂得!
我念你,念你的不是游人照片留影里随处可见的风景。而是藏在田间巷尾的吃食:沾衣欲湿的季节里披上雨衣,穿着雨鞋,走过一座小石桥,在春日的田垄间摘着开着黄花的清明菜,在自己地头挖着野生的马兰头。
清明菜和艾草是应节的好东西,年幼时,每到三四月份,外婆总会摘上一大把清明菜,揉碎了,和上糯米粉,粳米粉,做一大锅的糍粑——在我们那里叫黄花糕,味道和艾糕相似,糯糯的,粘粘的。这些黄花糕一次是吃不完的,每每放学回家,饿了便啃上两块,凉的糕带着韧劲,对于肚饥的人来说,别有一番滋味。
清明时节的艾草尚且还嫩些,摘了嫩芽做艾饺最是香糯。我家里的长辈是不爱做这些的,但却不妨碍我们这些小辈享这份口福的——邻居家的奶奶做好了总会拿些来给尝尝。我爱吃糕,却不喜欢里头粘腻的芝麻糖,故而那些艾饺总被啃得只剩一个不甚美观的球儿。
说起马兰头那也是当地的风味小菜。春日里的马兰头到处都是,田垄地头,哪哪儿都有它的踪迹。幼时散学归来早,带把剪刀,带上袋子,待天暗回家,也是满满一袋。将马兰头摘洗干净,焯水,切碎,拌上香油,细盐,有时再放些炒过的豆腐干碎,简简单单的一盘凉菜最是下饭。
想念,其实很简单,曾经拥有,而今不复,便值得怀念。而你用绵绵细雨滋润养育的这些,你曾经馈赠给乡民的这些,让我怎能不想念。
我念你,念你的不是游人都能浅吟低唱的的昆腔越曲,而是吴侬软语间的腔调:鹦歌小调,最是有你的风采。你从不以气势磅礴来夸耀,你从来都是这般精致玲珑却不失风趣幽默。
在田头忙闲,三两个搭档,演一出《卖青碳》, 唱一出《回娘家》,家长里短,最是贴近生活的故事,也最吸引人。
记得幼时听得最多的还是《回娘家》,新媳妇三年不能回娘家这些旧俗,曾经深深地困惑着年幼的我。我巴巴的问着家里的长辈,听着他们说着我并不懂的解释,迷迷糊糊地应着;待下次继续再问。后来,在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说唱者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我开始理解一些曾经的迷惑。只是当我真正体会到那种有家不能回,归心似箭的感受时,我已是身在他乡,在一座不下雨的城市里,想着我的故里。
我在一座不下雨的城市,不是这里真的滴雨未落,只是这里的春雨稀稀拉拉,时而天阴沉沉的,却不曾落雨,哪似你细细密密,织出一幅烟雨江南的画卷;只是这里一个冬日都不曾下雨,哪似你一冬的冷雨,落在小油菜上,滋润了一地的菠菜,绿油油的带着雨露,恍若一派春日的光景;只是这里冷的那么剧烈,热的那么突然,哪似你悠悠地走过冬,润过春,在梅雨季里迎来夏日的雷阵,在秋雨天里步入湿冷的冬天。
我在一座不下雨的城市,不是这里真的滴雨未落,只是我的心里念着你,那些雨恍若都下在记忆的故里。
我在一座不下雨的城市,想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