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仓位管理的4个层次
完整的仓位管理,应该分4个层次,逐层规划。
层次1:该用多少钱炒股?
比如,家庭总流动资产有20万,应该将多少比例的资金投入股市?
层次2:该用多少总体仓位?
比如,确定了总共投入10万进股市,何时可以满仓,何时应该空仓?
层次3:该持股多少只,以及每只股票的极限仓位是多少?
比如,股票账户总资金10万,合理而言,应该买多少只股票?假设决定买4只,是平均分配,每只股票的极限仓位都是25%,还是应该有所区分,比如4只股票的极限仓位分别是10%、20%、30%、40%?
层次4:确定持股数量与单只股票的极限仓位后,确定达到极限仓位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比如,股票账户总资金10万,决定买4只,且平均分配,即每只股票的极限仓位都是25%。那么,当我准备买入一只股票时,是一次性购买2.5万,还是分批买入?如果分批买入,如何买?
上面4个层次,缺了任何一个层次的思考,仓位管理都是不完整的,投资会倾向于随意、无规则,一切凭感觉。
长此以往,看似灵活性比较强,但实战中,容易出现随意开仓、加仓、移仓、加杠杆、借贷,甚至赌博心态的产生,这一系列的交易行为都是有关联的。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在无严谨的仓位管理体系的情况下,交易结果的总结会变得不可控、不稳定、不准确,因为取得的交易成绩,无论好坏,其中都会包含「仓位管理」这个重要却随意的重要因素。
具体点说,假设某一笔重仓交易取得了不菲收益,可能会倾向于总结为「还好这只股票我放了重仓」,但若导致了大幅亏损,也会倾向于总结为「都怪我,这只股票真不应该重仓」。
这是人的思维习惯,但实际上,核心问题或许根本不在「这只股票仓位的具体高低」上,而在于交易机会的选择和风险识别上。若我们在实战中,对交易进行总结时,得出的结论,在方向上就不正确,那么改进的方向就一定也会有问题,弯路就此产生。
仓位管理很重要,没有它绝对不行,但它并不是影响交易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它是一个在交易之前,就需要提前被规范化、标准化的准则,在交易过程中,不应该再变化。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开车,踩油门的力度,应该主要取决于驾驶水平的高低和路况的变化,而不是取决于油门踩到底究竟有多深,或者完全看心情。
全面的仓位管理,是一个既要讲究科学,又不能太过复杂的完整体系,讲究科学,是为了长期而言站在大概率的那一边,成功率更高;不能太过复杂,是为了避免「书本化」,真正可实用于实战,既便于管理,也不要有太多变化,以此减少具体交易实战中的摩擦成本。
内容较多,今天这篇文章,是系列的第一篇,主要解决第1个层次的问题,即该用多少钱炒股?
02 / 该用多少钱炒股?
用多少钱炒股,以及总体仓位高低的平衡,代表的是一种总资产规划战略,这种规划,最原始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控制系统性的大级别风险,把握系统性的大级别机会。
大多数理财课程,都会站在家庭资产配置的角度,结合自己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和未来家庭资金使用计划等,将家庭总流动资产,按照各自XX%的比例,分别配置于现金、银行理财、债券、保险、基金、股票等。
本来讲的逻辑是没错的,但这其实太过「科班化」、「书本化」,我相信,10个股民学习了类似的课程后,9个都不会按照课程中的逻辑去进行配置,为什么呢?
1、这样的配置方案,更适合高净值人群,而绝大多数股民,闲置资金本来就只有几万,多点也就几十万,还要按照ABCDE拆分,简直太麻烦。
2、即便真的是高净值人群,假设按照一定配置比例划分后,发现合理的投入股市的资金是100万,那么,就该投入100万进入股市么?也许这个月是100万投入,下个月就成了50万,之后怎么办?亏完就算,还是挪用其他资产补仓?
3、大部分投资股票的人,初衷其实都很特别单纯,就是为了获取高收益。无论是否现实,这个初衷都无需遮掩。
如果就是为了获得2~4%的收益率,其他方式多了去了,还炒股干嘛呢,对吧。所以,在此初衷之下,从内心上来讲,大家都是希望能放越多的钱进来越好的,因为本金多,赚的钱才多。但股市又是个高风险的地方,本金越多,也可能亏损越多,这其中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4、最重要的是,上面的规划方式,没有考虑到最核心的因素:投资能力的高低。
所以,因为有这些原因存在,即便根据教科书上讲的原则,算出来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资金额,在现实中,也几乎毫无参考性。
那么,落实到实操中,要具备可行性,应该用多少钱炒股呢?
答案分两种情况:
1、稳定盈利之后,在保证家庭所需资金之外,假设还追求资产高速增值,那么其余大部分都应该投资于股市。如果追求资产稳健,会适当参考教科书上的配置方式,这和个人偏好有很大关系,而且实现了稳定盈利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个性化心得,此处我就不多说了。
2、稳定盈利之前,投入越少越好。但要同时保证,这笔钱亏完了你会心疼。
股市中,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未稳定盈利的状态,这是需要重点说的。
(1)先说前半部分,为什么稳定盈利之前,投入越少越好?
答案很简单也很明确:因为在你稳定盈利之前,有一件事几乎一定会发生:你会亏损!而且长期而言,你会持续的亏损。所以放进来的钱越多,从绝对值而言,就亏损得越多,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即便是牛市也一样。
假设炒股是一个你放不下的事,那我们明明可以选择用更少的钱坚持到「悟道」那一天,没必要非要大手大脚送钱,钱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对吧,「悟道」的快慢,并不由本金多寡决定。即便是投入的本金再多,能力不行,该亏还是一样亏,该亏那么多年,还是一样亏那么多年。
总之,我见过太多太多在股市格外自信的人,也包括曾经的我,在还未经过统计,验证自己已经具备了取得长期盈利的能力之前,就认为自己很牛X,幻想着多投入多收益,最后不断给自己挖坑,越挖越深,被股市摔打得鼻青脸肿。
这个亏钱的过程是一定会经历的,这和学历、智商、工作能力、本金多寡、投资模式等等因素全都无关,谁来了都一样。
(2)再说后半部分,为什么要同时保证,这笔钱亏完了你会心疼?
很多人会说,投入股市的钱,应该是亏光了也不心疼的,假设我遇到这样说的人,我会认定为他要么是说假话,要么他是一个没有真正实现炒股盈利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假设这笔钱亏完之后你也不心疼,你炒股的心态倒是真的轻松了,但你设想一下,自己还会花心思学习炒股么?会认真严肃对待么?
在股市真正赚钱的都是什么人?是那些经历过摸爬滚打、千锤百炼、凤凰涅槃的人,他们在勤奋度、自律程度、时间、方法、资源、资金等某方面或多方面,大概率都会远超于一个新韭菜或者还在亏钱的老韭菜,在这样的残酷现实下,我们竟然还带着「这点钱亏完了也不心疼」的心态,摆明是在一开始就输了。最终的结果也很容易想象:真的会亏完……
所以,合理的资金量,应该是刚好到了你会心疼的程度就最好,我想对于大部分普通散户而言,1~2万左右会是一个合适的资金量,大部分A股都至少能买得起一手,当然了,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再少一些、多一些也是可以的,重点在于「恰好心疼」。
假设过了一段时间亏了一些,还想继续学习,可以继续小资金补仓,但只要始终都保持在「恰好心疼」的度就好,这样,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支撑到「悟道」那一天。
其实我现在非常后悔,要是当年我自己刚学习炒股时,只用小几千块,刚好能买得起一手大部分A股的程度,那该有多好,亏了之后再赚钱充值就好了嘛,那时候最应该做的是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进化投资能力,而不是放大把钱进股市,能力没跟上,放越多亏越多,现在想想,真的好心疼……
后面3个层次的内容,咱们下次再聊~
此外,关于在实现稳定盈利之前,还应该做到哪些事,我在之前文章详细说过,可以回顾《在实现稳定盈利之前,你应该先做到这些!》。
作者:雪球不冷(公众号/知乎同名)
一个不安分,但守己的全职股票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