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01认识自己
什么是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就是对内在的心理状态持续的关注,观察自我保持中立的模式,意识到正在发生的状况而没有被吞没和迷失。比如你在生气的时候还出现了自省的想法:“我觉得我很愤怒”。这说明大脑的新皮层回路在积极的调节情绪,这是获得情绪控制的第一步。即同时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及自身对该情绪的想法。
对待困境有两种注意力的立场,第1种置身事中的人注重观测周围,无意中增大了反应的强度,失去冷静的自我意识时尤为如此,所以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紧张。还有一种人是置身事外的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分散注意力,较少的关注自身的反应。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因为情绪反应是一个连续的连续性,对情绪关注度高的人,他的情绪生活也越丰富。对于没有感受的人,可能会存在述情的障碍,他没有语言来形容感受就等于没有产生过这种感受。
生气的原因。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生气总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是出于正当的理由,生气是最难控制的一种情绪,但是宽容积极和怡情会减少愤怒大小的事情,在心里放的时间长了都会变成大事,愤怒是最有诱惑力的消极情绪,内心的独白在一旁煽风点火,使发泄获得理由,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处境重构是平息愤怒的最有效办法之一。
怒火攻心。愤怒的起因是感受到危险,不仅是人生的威胁,自尊或尊严受到威胁,对于危险的直觉触发边缘系统的激发,对人脑产生双重作用,第一可以释放儿茶酚胺,是能量爆发性的迅速提升使身体充分准备,进行恶战或者逃跑,第二由杏仁核激发涌动至神经系统,指促肾上腺皮质为行动创造振奋精神的整体背景,第2笔第一提升的时间长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怒上加怒,当个体已经处于烦躁状态时,一旦被触发了愤怒,情绪失控,强度都会特别大。连续地激怒或者觉知都会成为由杏仁核驱动的儿茶酚胺的迷你触发器,建立在前一次荷尔蒙动量的基础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有两种途径,第1种是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该想法是对确认和助长第1把怒火的交互作用的原始评估,也是对后来继续煽风点火的再次评估,时机非常重要,在愤怒中越早控制就越有效,如果缓和性的信息在愤怒表达之前出现,就可以完全终止愤怒。当然这对一般水平的愤怒是有效的,但是对于高水平的愤怒就可能无效。第2种在愤怒或敌意刚萌芽时就把他们遏制住,并且把他们写下来。在冷静期独处,比如散步或积极的运动有助于平息愤怒,还有深呼吸和肌肉放松的方法。
02同理心的根源
同理性的基础是自我意识,我们对自身的情绪越开放就越善于理解情绪。
同理心是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情绪更多的体现为非语言的信息,比如声调,姿势,表情等能用非语言线索理解城市的好处,使更善于调节情绪,更受人欢迎,更外向更敏感,与异性的关系更加亲密,也可以促进爱情生活。在传播学中,90%以上的情绪信息是非语言的。
同理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婴儿期,从出生起婴儿如到,如果听到别的婴儿哭就会不安。还会为同情而苦恼,年仅一岁的婴儿还会模仿他人的困扰,被称为动作模仿同理心的原含义,就是来源于此。同理心起源于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从而引发相同的感受。
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对别人的遭遇表示感到同情,但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
两岁半时,孩子的动作模仿从他们身上消失了,他们可以更好的安慰别人。这时开始出现分化,有些儿童敏感,有些儿童会迟钝,这与父母如何约束孩子有关。他们通过观察其他人面对别人的困扰时如何反应也影响同理心的塑造。
亲子互动的关键时刻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会被代之以同,为人所接受,并得到回应。协调无数次的亲子互动中的协调,一致受到了孩子成人以后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期望协调一致与简单的模仿,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你只是模仿婴儿的行动仅仅说明你知道了他的行为,但不知道他的感受,让宝宝知道你能体会他的感受,应该用另一种方式回应。
而不协调的亲子互动是孩子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感受他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的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但是他可以被修复,包括人际关系和心理治疗。有一位妈妈经常对宝宝的活跃水平不回应,宝宝最终也变得消极被动,如果妈妈患上了抑郁症,相对于其他婴儿,他在与妈妈玩耍时会反反应妈妈的情绪表现出更更多的愤怒和悲伤,以及更少地自发的好奇心和兴趣。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特定情绪,比如欢乐泪水拥抱的需要,一直没有表现出同理心,孩子就会开始回避,甚至不愿再感受相同的情绪,他将慢慢的停止这种情绪用于亲密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或者心理治疗,可以让儿时不平衡的协调在后来得到矫正,这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强烈而持续的情绪虐待会导致一种可悲的结果,遭遇情绪虐待的儿童对他人的情绪会有一种戒备,成年之后情绪容易紧张,喜怒无常,很多人非常善于感知他人的感受。
杏仁核及其与四绝皮层的连结是形成同理心的关键大脑回路的一部分,同理心是天生的,用来理解和回应情绪。
与他人的生理水平同步的人,同理心的准确度对高身体时刻在模仿配偶微妙的身体反应同理性,要求个体保持冷静和感受力,以使情绪恼,接收模仿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
道德的根源在于同理心,与受害者感同身受,愿与与之分担困苦,这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帮助别人。同理,除了与人际关系中的利他主义有直接联系外,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力量,促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
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在童年后期出现,此时儿童能超越当下的情景来理解困扰,认识到他人的状态也许是其长期困扰的根源,他们可以感受整个群体。
什么是同理心的愤怒?这是出于对伤害者的同情心,伤害他人就是伤害我们旁观者,对受害者的同理心越强,他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大,没有同理心的生活,娈童者心理,反社会分子的道德观。介入方法,侵犯者要阅读与自身的罪行类似的犯罪描述。从受害者的角度展开描述,通过观看录像,观看受害者泪流满面的诉说被侵犯的感受,写下自己的罪行,想象受害者的感受,把自己写的东西朗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