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个本土作家群的朋友叫我帮他们开了个公众号,我顺带帮他们更新了几期内容。
由于自己工作也很忙,接下去就无暇继续打理了,于是他们就叫一名年轻人小梁跟我对接管理权限。
原来小梁是一位作家的儿子,我问他对公众号的编辑和运营熟不熟,顺便也闲聊了一下别的。
小梁说对公众号这一块自己还是懂一些的,以前在广东那边是做TVC广告的,对新媒体这一块,也都有所涉猎。
小梁说自己读的是一所二本院校,学的是广播电视编导,精通剪辑、调色和三维。原本在广东那边做,月工资有12000元左右,接私活每月也有6000元的额外收入。现在则回到了家乡,边工作边复习公务员考试。
我说年轻人在外面闯荡闯荡不是挺好的吗,怎么想到要回来考公务员了?
小梁说,我妈整天想我回来,说考公务员才是正道。出去了几年,太忙太累了,知道“闯世界”的不容易,也想稳定下来了。而且那边房价几万块一平,这恐怕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我说,咦,梦想不只是房子吧?大城市不是有更多的机会和想象空间吗?没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更看重个人的能力。你一旦回来进入了体制,个人的梦想可就……
哎,大城市里所谓的“遍地机会”,基本上已是过去式啦。现在经济不景气,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让你不敢有更多的想象,一毕业就为了生存而累成狗,哪里还能有更多的想法?
我说现在考公务员竞争也很激烈呀,热门岗位几百上千人去争的都有。就连事业单位的招聘,有些岗位也都挤破了脑袋。
“国家级区级确实是竞争太激烈了,我考乡镇一级的,相对就容易一些。只要成功进入体制内,稳定下来了,我就有时间有办法去实施自己的计划了,‘曲线救国’嘛。”小梁貌似已有了自己的计划。
我理解小梁的想法和选择,现在硕士生博士生报考基层公务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对于占毕业生绝大多数的二本生,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原本就要比一本生名校生弱,工作选择面也窄一些,工资待遇往往也只够勉强维持生活。
而且二本生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甚至很大一部分家在农村,家中的经济实力一般,根本无法支撑孩子在大城市实现购房的梦想,如果仅凭他们自己个人努力,似乎就更加渺茫和迷茫。
与其在大城市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还不如回到地方考公务员,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反而更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个人的前途命运而谋划。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通讯都十分便捷,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论大城小城,县上乡下,工作生活都已越来越便捷。日子在哪里过不是过,有不少成功人士还专门选择城郊或回到村里生活呢。
贰
有一次因工作关系下乡,镇里派一位年轻姑娘配合工作。在休息的间歇跟她闲聊,原来她毕业于武汉一所知名的大学,前两年回家乡考上了镇一级的公务员。
看到姑娘斯斯文文、白白净净的,我们便半开玩笑说,以你的学历和样貌,到哪里工作不行,为啥跑到乡镇里来吃苦呢!
姑娘略带腼腆地说,现在工作都不好找,有活干就不错啦,姑且干着吧!
等完成工作告别时,见人家姑娘开的是宝马SUV。一问他们的领导,才知道小姑娘家在县城,父母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不错,在当地算是中高收入家庭。
这种学历的孩子,在乡镇熬了几年资历,就有机会回到县城。如果工作出色,得到领导赏识,说不定还可以混到市里。而市里的房价也才几千块一平,自家家底又不错,可保一辈子衣食无忧。
而一旦到了北上广深那样的大城市,日子可就不一定那么好过了。因为高房价高物价会瞬间让你家里的财富实力十几倍几十倍缩水,甚至可能因为买一套房,一夜就回到解放前。
很多在外面读书的孩子之所以大多都选择回到地方,就是知道了外面的不容易,而父母辈的房产、积蓄、资源、人脉,在地方样样都还是“硬通货”,有些家庭上一辈打下的基础,真的是可以让孩子少奋斗十几二十年。
早年有一句顺口溜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自己车不好,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不到上海不知道自己是乡巴佬。现在的孩子也许正是这样想的,我又何苦到大城市里屈尊纡贵呢?
所以,跟那些70、80后相比(那时候房价没那么高,机会也更多),90、00后,出去读几年书,大多都回来了,或工作,或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甚至先啃老一段时间再说,因为家里还有条件支撑得起。
叁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就经常自嘲是啃老族。他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丢脸的,相反,周边的朋友都还十分羡慕他。
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还担任着一官半职。早些年,在土地还能自由买卖的时候,家里已经买地建起了两幢天地楼,一幢留着自己住,一幢用来出租。
他之前读的也是211、双一流的大学。回来后,先是通过家里关系进了一个事业单位。虽工资待遇一般,但是单位里年轻人多,好玩,能凭兴趣爱好去工作。
这样的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过生活方面的压力。而且这种家庭的孩子,爱情都比别人来得更早,他高中时就有了私定终身的女友,双方大学毕业后都回到家乡,很快就结了婚生了小孩。
两人都觉得回家乡工作挺好的,不用苦逼地凑首付买房,更不用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而他们的工作,也能凭着个人的爱好去选择,这不,几年时间不到,夫妻俩都先后换了几份工作,而且单位越换越好。
上一辈积累的人脉资源和殷实的经济基础,让他们的职业切换比较方便,也更容易在选择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合适的位置,从而也更容易出成绩。现在朋友刚刚30出头,已是他们单位的中层领导。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选择回来的原因。相比于呆在大城市居无定所,虚无缥缈,回到地方则更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表演的舞台,因为上一代的积累,都能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加持。
肆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基本都是赞成年轻人到外面读书,然后留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但是看了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我改变了一些看法。
黄灯在书中描述得比较真实,分析得比较透彻。她说,大城市里房价的失控和飙升,直接影响了学生尤其是二本生对现实的感知和毕业去向。
他们虽然仍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应试教育仍是寒门子弟上升的渠道,但是这个渠道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已经越来越窄。
少部分能抓住时代机遇的成功者,基本都是家境优渥的,起点就有可能是别人奋斗的终点。而家世一般的普通孩子,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裹挟前行。
黄灯说,这个社会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对年轻人的挤压,飞涨的房价、贬值的文凭、日渐减少的工作机会,已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真实。
如果经济下行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还只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找工作的难度,他们还可以凭借青春的热血,将希望寄托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
但是,不断攀升的房价,则彻底瓦解了孩子们在大城市奋斗的念头,除了“丧”,除了选择逃离,他们找不到任何留下的现实理由。
近些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经济不景气,很多大公司不断裁员,不少企业缩减了生产,一大波创业公司迎来了倒闭潮。而且2022年有1076万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急剧暴增,也将迎来最难就业季。
疫情持续,经济下行,阶层板结,大城市里已没有过去的那种“遍地机会”,如今已不是苦干一番就能创造奇迹的年代。都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但关键你得先是英雄。
在这1000多万的毕业生中,二本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大部分出身平凡,来自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他们大多都是普罗大众,都不太可能去战胜时势,都只能在时代的裹挟下踉跄前行。
所以,回到家乡,正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因为,他们早已看透了现实,看清了形势,选择也更趋于理性,也迫于无奈。那就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