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免疫领域,2020-2021年爆发了大量整合ETI和PTI免疫通路的研究。探究ETI和PTI的共调控也成为了各大植物免疫实验室的研究热点。今天分享一篇水稻免疫通路的研究。该研究整合了植物病理、分子遗传、生化生理等研究策略,发现了同时参与PTI和ETI免疫通路的关键蛋白,鉴定出一条新的免疫代谢通路。由于本文篇幅很长,所以划分成两部分分享:NLR调控两大传统免疫,NLR调节乙烯代谢通路。
文章信息
- 题目:NLRs guard metabolism to coordinate pattern- an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 期刊和时间:Nature,2021.12.16
- 作者和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研究组
研究背景
- 植物的免疫系统分为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 和e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两个部分,用以感知体外的病原物入侵。
- 蛋氨酸(Methionine ,Met)是乙烯的合成前体。病原菌经常挟持乙烯以促进自己定殖。
- 虽然初级代谢物已经被认定参与了植物的防御,但它们的免疫功能以及NLR蛋白激活其生物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
- 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在侵染时会释放effector到植物细胞,NLR蛋白会识别effector。但是NLR蛋白如何引发广谱抗性的机制尚不清晰。
研究结果
1.PICI1在ETI中的功能
科研人员首先从NLR蛋白PigmR入手。PigmR是一个整合ETI和PTI免疫调节的蛋白。作者利用酵母双杂找到了与PigmR互作的蛋白库;用蛋白质组学找到受到几丁质诱导的蛋白库。二个筛选得到的蛋白库取交集定位到了3个蛋白。由于其具有前面两种筛选属性,因此这三种蛋白被命名为PICI蛋白(PigmR-interacting and chitin-induced proteins, PICIs)。实验具体流程可见下方流程a。
往后,作者针对PICI1进行跨物种同源基因的多序列比对,发现PICI1有一个PPPDE域,预测出来是一个去泛素化酶。为后文埋了个伏笔。紧接着作者用酵母双杂谈久了PigmR与PICI1的互作模式,发现PigmR是通过C端和PICI1互作(Figure1a,在下方)。PICI1与其他NLR蛋白例如Pi9和Piz-t都有类似的C端结合模式。
接下来作者在日本晴背景下构建了PigmR的近等基因系(NIL-Pigm)。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PICI1的敲除系(PICI1-KO)和过表达系(PICI1-OE)。更牛逼的是作者在ZH11背景(自带Piz-t)下构建了PICI1-KO/ZH11。在Ky-Pi9背景下(自带Pi9)构建了PICI1-KO/Ky-Pi9。并且进行了抗性接种检测,结果如下。
注解:上文提到PICI1与Pi9和Piz-t有类似的C端结合模式。作者构建的几株突变体相当于创造了含有特定NLR蛋白,却不含有其相应互作蛋白PICI1的个体,也就是认为破坏了PICI1与Pi9或者Pizt的互作。结果发现敲除了PICI1之后含有Pi9的个体和Pizt的个体黄色病斑减少,免疫响应下降。说明了PICI1参与了两种NLR蛋白互作,从而参与ETI调节。
2.PICI1在PTI中的功能
首先,作者发现在PICI1-KO突变体中几丁质诱导的ROS爆发下降。 PICI1-OE中ROS增加(Fig1d)。作者也引入了TM21作为PTI诱导物,与几丁质呈现出了相似的结果(Fig1c)。作者也对几丁质所诱导的PICI1mRNA积累和蛋白积累进行了time-course探究(Fig1e)。综上所述, PICI1-KO增强了致病性, 但PICI1-OE增强了感病性。
3.PICI1是一个去泛素化酶
接下来作者要回收上文的伏笔,上文我们提到预测PICI1中有PPPDE域,可能是一个去泛素化酶。第115位半胱氨酸(Cys)是PICI1的关键氨基酸位置。因此作者将PICI1蛋白,PICI1蛋白的PPPDE域和带有115位点半胱氨酸突变成丝氨酸的PICI1分别整合到His上(即His-PICI1,His-PICI1-PPPDE,His-PICI1(C115S)),并进行了去泛素化荧光分析(Figure2,在下下方)。
补充一下泛素的相关背景:
泛素(Ubiquitin,Ub)对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对它们的区室化,降解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个Ub与靶蛋白的结合被称为单泛素化,另外的Ub部分可以与该初始Ub缀合,形成多聚泛素(polyUb)链。这些polyUb链通过Ub的C末端与靶蛋白的赖氨酸之间形成异肽键而连接。PolyUb链本身通过各个单体Ub单元之间的类似缀合机制形成,并且可以通过Ub中存在的所有赖氨酸(K6,K11,K27,K29,K33,K48和K63)连接。 两种表征的最充分的多泛素化形式是通过连接在赖氨酸48(K48)或赖氨酸63(K63)上发生的。K48连接多聚泛素化最常见的后果是蛋白酶体介导的降解,而K63连接的多泛素化修饰与其他细胞过程有关,DNA损伤反应的调节,胞内分选,错误折叠/聚集蛋白的自噬和神经变性。
4.PICI1可稳定蛋氨酸合酶(OsMETS)并使其去泛素化
为了鉴定PICI1直接的下游底物,作者进行了质谱分析(IP-MS)得到了20个泛素修饰的蛋白。这其中就有Met synthase(OsMETS)。CO-IP实验证实了二者的互作(Fig2c)。接下来作者验证了PICI1对OsMETS积累的影响(Fig2d)。Fig2d的实验也证明只要PICI1的C端出现就能稳定OsMETS的积累,二者的互作区域在C端。
注解:图A是去泛素化荧光分析。在这里作者用的泛素底物是Ubiquitin 7-amido-4-methylcoumarin(Ubiquitin-AMC)。一旦泛素被去泛素化酶解离,与泛素相连的荧光物质AMC就会被释放,从而呈现出荧光,荧光强度越强代表去泛素化越强,即图A,可见有PICI1完整蛋白和PICI1的PPPDE域都能去泛素化,但是C115位突变则不能去泛素化。图B进一步检验了PICI1-KO敲除突变体的去泛素化能力。K48和K63是两种偶联泛素,可以与蛋白相应位点赖氨酸相连。敲除掉PICI1导致去泛素化活性减弱,因此解耦合所释放的K48和K63就会减少,以证明PICI1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图C的CO-IP实验进一步验证了OsMETS与PICI1的互作。图D作者用了26s蛋白酶体MG132以保护OsMETS的稳定性,相当于第二列泳道证明了样本中所有的OsMETS量应该是2.1个灰度,而正常代谢的情况下(第一列)是1.0个灰度,但是当正常代谢时加入了PICI1的C端则积累量为1.8个灰度,相比起没有PICI1时积累量增加。图E作者加入了仅含有K48位点或仅含有K63位点的泛素,结果发现PICI1在wt和K48O的情况下减少了OsMETS的泛素化,但是在K63O中没有变化。接下来作者把OsMETS的标签换成GPF单独看OsMETS-GFP受泛素化调控的情况,结果同样证明了K48O减少了OsMETS的泛素化(图F)。图G讲的是PICI1能够延迟OsMETS去泛素化,而PICI1(C115S)不能延迟去泛素化。不过这里面input做的一般般,mcherry条带的第二列明显比其他带深。最后一张图I作者加入了先前构建的PICI1-KO突变体,检测OsMETS积累量。证实了PICI1-KO能够增强K48O对OsMETS的调节,再一次验证上述观点。long和short代表长曝光和短曝光。
参考信息:
1.Zhai, K., Liang, D., Li, H. et al. NLRs guard metabolism to coordinate pattern- an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219-2
2.K48-连接的多聚泛素的分离和富集:升级版K48 TUBE. https://zhuanlan.zhihu.com/p/8849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