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车上听樊登讲《销售洗脑》那一课,有一个高频词组是"要把握顾客的心理"。
我恍然大悟:原来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销售。
那么,销售的过程其实是一场心理博弈。在对方坚固的心理防线中,击开一个小豁口,努力挺身进去后,敏锐而果敢地捕捉任何一个机会击败他。
这一套不仅适用于销售,也同样适用于审讯、谈判、心理诊疗、吵架、消灭白蚁等等。
其实我以前一直有点小清高,觉得卖东西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现在才意识到之前的清高其实是一种傲慢,对知识的傲慢。而这属于最要不得的态度问题。
这世上任何知识都是知识,只不过有的是"道"有的是"术"。"道"提供一种概念,比如诸子百家;"术"帮你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营销。"道"悟得多了,会炼出慧眼,能更好地理解和指导行为;"术"学得多了,又会反过来更好地理解"道",而后更好地指导行为。
我之前也说过,非常肯定"樊登读书会"作为一个文化产品的成功。他受众定位准确,就是那些希望自我提升又无暇看书的职场人士,而他提供的内容——不管是关于销售的,还是关于家庭问题的,都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
不过跟你比的话,我的确还少了一份狂热。很显然,作为你策划团队的一员,不能跟你一样热爱这个产品,多少会让人有点失望。所以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在努力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读书会"。
这个"销售是一场心理博弈"的认识,就是努力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我是一个心理学的狂热粉,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爱上这门学问。就好像一个酒鬼发现自己平时不太在意的一口井里,打出来的居然都是酒。
虽然我目前还不够依赖这个产品,不过再多听上几本,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就产生粉丝黏性了。
另外,我平时在家人朋友中,是侃侃而谈挥洒自如的人,但跟你和薛姐说话,总是有点紧张,甚至偶尔还会结巴。那天在车上,大家说说笑笑气氛轻松,我也率性大发,说出了原因:"因为我们还不熟,而你又有凶我的权力。"
大家都笑了,阿D跟我说:"你还没见过M总一声吼呢。"你也笑了,说:"我确实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当然现在一直在努力。"
其实我当时有点小感动。你没有说"你这样想就不对了"、"你要有啥说啥怕什么"之类的,没有把沟通有碍的责任推给我,而是给了一个谦虚自省的姿态。
感动之余,我又立马联想到你这样的处事方式,很可能是得益于你听了"樊登读书会"的某本书。
看,我又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读书会"的价值。我把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切实好处,拐十八个弯儿都能归功到这个产品身上。这品牌认可度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