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第一次读武志红的书,也是第一次对心理学有这样的认识,之前上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学,但是也只是对那些概念性的名词有一个浅浅的认识,但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了,因为这些天接触到了许多矛盾的想法,可以说这本书是很及时的。
《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主要是讲了要建立一个内心和身体的联系,我们往往只关注单方面的东西,而忽略的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有些时候,你表现在身体上的疾病,单单去医院是查不出病因的,很可能是你心理趋势自己,告诉自己要得病,但是自己却还没意识到。就像你现在面对一件非常紧急的事件,必须要求把它做好,但是又迫在眉睫,往往力不从心,这个时候你的心底其实就会冒出来一个声音,“假如我生病了,就会是事出有因,至少可以让自己心里好受点”。长期的高紧张状态的工作,加上自己心底里偷偷的暗示,长期的应激很容易就会让自己生病?反而生了病自己还会轻松许多。其实自己的心底对于这件事来说是拒绝的,但是思维大于了自己的内心。很多事都可以体现出来,你现在的性格,你的处事方式,都和你的从小的行为习惯,环境养成密不可分。久而久之,这些习惯会代替你本身的感知觉,我们靠的只是别人要求我们做的,社会要求我们做的,忽略了我们做这件事的主体。
“本我”,“自我”,“超我”这一直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超我即意识,是社会道德原则;自我是前意识,是现实原则;本我即无意识,是快乐原则。 但是我们了解更多的是超我,谈论最多的是道德原则,最近的“江歌事件”就是站在道德的视角。自我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一种原则,但是最难的应该算是怎样寻求本我,因为我们太早被灌输了别人的思维,已经很难发现自己是怎样想的了。要寻求本我,就需要用心去感受身体,人体除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之外,还存在第六感,而这个第六感就是依靠人身体的本体感觉去查知的,用心去感觉面对一件事的时候,除了思维之外,你的身体要告诉你你想怎样做,这才是所谓的真正的本我。而思维所起的作用,是在身体寻求到真正的本我的时候,能够结合社会道德原则,给出一个社会要求而又不违背本我的现实可行方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当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本体好受,有时候思维敏捷的人不一定是聪明的,重于思维而忽略了内心的想法。就像武志红在书中举出的一个例子,只有最后一个茶叶蛋了,但是我拿走了之后,小A也想吃,我是不是应该把这个鸡蛋给小A呢,但是当我静下心来听自己内心的渴望的时候,发现自己也很想吃,这怎么办呢?好像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最后的解决办法呢?就是一个鸡蛋,一人一半,这应该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既尊重了自己的想法,也收获了别人的喜悦。但是我们往往只是有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习惯发展久了,就会变成知行不合一,身体会出现本能的抗拒。你很想把一件事做到A,但是同时,你又会产生如果做不到就成为了—A,往往会变成极端的对立,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但是—A这种想法不是你本体产生了,只是害怕一些东西而演变出来的想法。武志红书里面提到了一些方法,比如,当你特别焦虑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思绪特别混乱,产生了好多想法,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你的脑袋里,这个时候,你可以把注意力从脑转向脚,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好像一下子就会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