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的博士学长发了一条朋友圈:
"从去年春天开始,这两年几乎每天都是八点起床,十一点睡觉。从索引到传记汇编再到论文撰写,寒来暑往,写了两个春夏秋冬,终于将要完成。新婚的喜字还贴在玻璃上。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加油!"
配图是满屋堆积如山的图书典籍和挑灯夜读的新婚妻子。
一瞬间可以说热泪盈眶了。
曾听学长讲过他和嫂子的爱情故事。虽然"男主"其貌不扬,"女主"也并非仪态万方,称之为才子佳人式的组合却甚是妥当。学长博士毕业后任职于高校,同时在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科研,他的妻子也即将从某著名大学拿到博士文凭。
双十一当大多数人都在纠结口红颜色衣服款式,为获得最大限度的优惠精打细算时,学长清空了他的购物车——后来他分享了各大图书网站寄来的包裹——如果说一个人的学养和阅读量成正相关的话,那他真的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那些书,仅搬运都要费尽千辛万苦了吧,更不用说一一翻阅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呢?人心浮躁,攀比成风,工作之中投机取巧,茶余饭后谈着笑料,人们耻笑土豪暴发户有钱无脑,却也在整日幻想着一夜暴富。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成功"的捷径,各类直播催生了各类网红。
陈铭曾说:"只要人生中有捷径,那捷径就会成为唯一的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急于求成趋之若鹜,结果往往是吃相难看,得到的是财富,失去的却是信仰。
而且,他们何尝不是曲解了"成功"的含义。
像学长夫妇那样一心做学问的人不多了。细数强者之共性,大多不为俗世所乱,不为小利所染,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夏热和冬寒。
再说Larry。
他的手表指针永远比标准时间快十分钟。"这样让我有紧迫感。"紧迫感并非什么好的情绪体验,观念中它常与压力和不安共生。正是这样一种为大家所厌弃的不良感受,成为Larry鞭策自己前行的武器。
他读《礼记》《尚书》,读康德柏拉图,啃各种政治历史哲学专著,说得一口地道的英语,精通日语拉丁文。除了上班,其他时间均以读书和思考为伴,把不断地自我提升当做最好的消遣。
人们羡慕他理性的头脑,漂亮的口才和思维的缜密,却不知道他私下付出的努力。
总有那么些人,愿意做你不愿做的事。我们觉得痛苦,他们乐在其中。于是社会实现了分流,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一部分人以碌碌无为而告终。
我时常在想,当我老时,回首过去,我个人的轨迹是怎样的一个形态?我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我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谁会记得我?
有些人死了,只是平地又添新坟,不出三代便被人遗忘,仅留下一具尸骨残骸而已;有些人死了,他的思想永远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将人类的前途照亮,他的名字昭示着真理,被世世代代铭记。
如果说一个人仅为自己而活,那人生苦短不如及时。可怕的是多数人愿意扮演这样一个小角色,惧怕冲在时代的潮头,也很快被甩在潮流之后。
总有一部分人,有理想,有信仰,碎石黄沙掩盖不住他们的锋芒,他们逆流而上。他们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有"给我一只杠杆,我能翘起整个地球"的胆量。
他们,终将改变潮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