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4个比利》第7-12章。
第二部分:老师的诞生,让比利的故事终于有了正常的叙事顺序。
故事的脉络渐渐清晰,也就读得更加顺畅了。
这3章几乎都在回忆过去,讲述人格是怎么诞生的。
这些人格当中,亚瑟最聪明冷静。小女孩克里斯汀最早觉醒,最受宠爱。吐槽一下作者有点萝莉情节或者女性情节。人格当中还有一个女同性恋也有特殊的能力能随时出现。雷根虽然暴躁,却是正义的使者,看不得小孩和女性被欺负,崇拜三岁的克里斯汀。虽说跟童年的悲惨经历可能也有点关系,但是这个人格的塑造得也有点特别。
但是不得不说,每个人格都是为了让比利活下去。每个人格都为年幼比利分担了不同的痛苦,自己选择睡觉逃避的比利,突然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一部日剧《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比利深谙这个道理。
当然,逃避有用,却并不能解决问题。
直面问题的比利老师,更具魅力。
【6】
《24个比利》第13,14章。
比利也在加油研究自己呢。
混乱时期,一天比利可以切换好几种模式,难以想象一个人不停地变换人格。
所以混乱。混乱时期,每个人格都在遗漏自己的世界,每天不同的时刻不停的变换。天气都没那么不稳定。每个人格各自为政,随心所欲,没有人像亚瑟那么追根究底,而且一开始亚瑟自己也有点傲娇任性的脾气,回去自己的故乡英国,拜访卷福宅邸。忍俊不禁。
他告诉自己,明天必须拜访贝克街212B的宅邸,仔细检查那个地方,确定那儿仍有人替伟大的侦探保管得完好如初。他觉得自己好象回到了家一样。
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自己的大家庭那么庞大,也无怪他们花那么多时间来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发现他们自己,然后放逐那些讨人厌的人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着都有点混乱,被套住的人想必更加难受。从亚伦醒来发现自己莫名其妙从美国来到英国这一句话可窥见一斑。
他痛恨自己每次醒来时都在不同的地方,他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想去死!只见他跪了下来,用拳头敲打石路,眼泪不停流下。
这个时期的人格之间根本无法沟通,每个人都有点自己的小脾气。问题无数,拒绝沟通,醒过来控制身体的人格又没有任何规则顾忌,能干出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太神奇。这么多不同性格不同国籍的人在身体里变来变去,没有亲眼见过,始终觉得半信半疑,不可思议。
更何况那些首次发现比利是这样的人多重人格的人。
想来也是十分伟大的,包括这本书的作者。
致敬。
【7】
《24个比利》第14,15,16章。
比利的混乱回忆还在继续。
混乱时期的混乱生活。
放任自流政策,让他们面临严重问题。
问题人格凯文老是窃取时间,干坏事。聪明的亚伦和亚瑟终于决定好好沟通,控制混乱。亚瑟找雷根解决问题的时候,雷根还在找三岁女娃玩。
亚瑟努力往黑暗的内层仔细搜寻,他看见其他人的影像,有人在床上睡觉,有人坐在阴影之中,那些《惹人厌的家伙》拒绝看他──他们已被裁定不准出现,他对他们一点儿力量也使不上了。最后,他终于找到雷根,雷根正与克丽丝汀玩耍。
但一切还是有点晚。因为犯罪,他们都被关进监狱。监狱生活中雷根掌握了主导权,他的强壮保护了他们,但是同时也在消耗他们。大部分人格无法适应监狱生活,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亚伦写信的口气十分忧郁。
随着年纪一天天成长,我的灵魂就愈痛恨生命。很抱歉,我是造成家庭破碎的原因。在你的人生中,你有许多目标与希望,可千万不要学我。如果你因此而恨我的话,我很抱歉。
看到现在,24个人格中亚伦和汤姆相对来说感情上比较热爱人们,有意融入人群,其他人格要么天真无邪,要么冷漠无情,大部分都暴躁易怒,情绪极端。对于亚瑟雷根亚伦主导的判定惹人厌的家伙事件,有些事情也是有点无厘头的。喜欢模仿别人的人格被判定以后无法出现,咆哮出来的这句话也是有点讽刺的。
但史蒂夫拒绝被判出局,他模仿雷根的腔调咆哮道:“这是什么意思?你并不存在,任何人都不存在,你们全是我幻想出来的虚构人物!这儿只有我一个人,我才是真正的人,其他的人只是幻象!”
总的来说,主动控制混乱给比利还是带来了较大的好处。
但是他们的无规律切换,记忆缺失还是很成问题的。
生活当中,我们并不会碰到这么困难的混乱。混乱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如何处理混乱的?相对而言,比利的人格们应变能力还是相当强。这么多年,虽然有人怀疑他精神恍惚,但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身体里住着那么多人。你处理混乱的能力有多强呢?遇到地震,火情等等的外部混乱,有或者遇到家庭争吵,内心煎熬之类的内部混乱,该怎么办?具体情况当然需要具体分析,但是控制混乱的核心,自己千万不能倒,可以慌张紧张害怕,却不能崩溃。首先努力使自己镇定,再努力寻求恰当的方法解决。更何况,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混乱,大部分可能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混乱的存在,自有它的意义。
而不断平息混乱的我们,也会因为混乱成长。
因此,不用畏惧混乱。
就把混乱当做自己的磨刀石吧。
总有一天,你可以扫除一切混乱,所向披靡。
【8】
《24个比利》第17~23章。完结。
顺着这本书的脉络,这样的比利生活在普通的世界中,有这样的结局,没有太出乎意料,但还是觉得失望和感伤。特别是结尾这些政客和法官的判决也是莫名其妙的感觉,太过偏执草率。经历了那么多努力,最终还是因为大众舆论,报社报道,功亏一篑,再度崩溃,迫于各方压力去了那个绝望之地。尽管他不断地努力克服,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他的律师也不断努力,但是还是有人格彻底放弃了。读读这些就能感受他们的悲伤。
雷根再也不管事了,他说,如果不说话,就不会对外在或内在的人造成任何伤害。没有人会再责怪我们了,雷根不再听人说话了。
由于不理会真实世界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平相处。
我们知道,没有痛苦的世界就是没有感情的世界……但是,没有感情的世界也正是没有痛苦的世界。
那个绝望之地,没有人信任,没有人治疗,只有压迫和羞辱。在报纸报道刺激之后又诞生了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格的时候,比利大概就已经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自己前途渺茫。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没有人能阻止。连他的主治医生都被舆论抨击,没办法周全自己和家人,根本没法好好帮助比利。作家也彻底没办法和比利交谈,只能通过一封封寄出的信了解他的概况。
大众,在舆论报道的指引下,认为比利就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罪犯,不应该被治疗之后无罪释放。其实比利在雅典医院治疗到后期老师出现,已经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外界没有施压,不带有色眼镜,多给一点善意,也许比利已经完全融合了呢。只是事与愿违。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也许,如果。人们的疑心,足以摧毁一切了。
站在正常人的立场,为自己的安全谋福利,想得可能是关一个原本就不正常还有犯罪记录的人在精神病院里面,实在是便宜他了,一定要关在最坚固的医院里。而站在比利的立场上,犯罪的只是他身体里的两三个人格,其他人格都是无辜的甚至也有着悲惨过去,理应过着正常人的自由生活,凭什么把他关起来?关起来合不合理?不关起来该怎么办?
是非对错悬在一线之间。根本无法评判。也不能评判。
其实比利从出生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追根溯源,他的悲剧源于他的父母。家庭不和谐,母亲喜欢沾花惹草,父亲精神分裂自杀,几个继父都残暴没耐心。原生家庭的悲剧给孩子带来严重阴影,出现了比利这个极端。仔细想想全本书中,他的母亲没有什么太大的助益,从小时候就比较冷漠自私,虽然回忆中能感受到有两个比利,却很少去努力挽救自己的孩子,停留在口头上。反观比利倒是更心疼自己母亲。大部分人格都严格规定不能侵犯妇女和小孩。
每个人其实都或多或少有些难以启齿的心理阴影,大家都得努力去克服。多和朋友聊聊天,排解压力。或者去看看心理医生,疏导自己。这都没什么大不了,别觉得难堪,也不用觉得可耻。好几年前的一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演绎的是精神医生和精神分裂作家之间发生的故事。不同的是,作家的童年没有比利悲惨,病症也没有比利严重,还幸运地遇到解救他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会在街上碰到这样的人们,或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或者裹着脏兮兮的被子,唱着歌嘻嘻哈哈,或者天寒地冻衣衫褴褛面容呆滞地坐在路边,癫狂状态下甚至会突然抱住一些路过的女生或者小孩子。相信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看到退避三舍,经过心跳加速,被抱住惊吓不止。而这些人是怎么产生,怎么变成这样的?没有太多人去深究。他们可能都是曾经被家人深爱的人,如今却变成那样的境地,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必如此。然而,内心深处还是会觉得可悲。对待精神病人到底应该如何,埋在人们心底深处的偏见该怎么摆正,始终是值得思考的吧。起码现在这个层面的自己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
Then, goodbye Billy.
May you rest in peace.
不是读后感的唠叨:
《24个比利》,前后用了8天读完,感受一个多重人格的世界,相信世界上的每一种可能。除了今天用一早上完整的时间收尾之外,其它几天都是断断续续利用零落的时间看两三章。如果你也想看《24个比利》,也可以去我自己打卡的公众号“盐传”看看。对话框输入“24个比利”四个字,有电子书链接。那么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