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是近十几年我们经常提到的词汇。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
一个陶瓷摔在地上,碎成好多片,散落满地碎片。我们看到碎瓷一地想到的是什么?没啥用,都碎了还有啥用呢,对不对?
可是再想一想,如果我把一片片碎瓷拼接粘合起来,是不是就是瓷器原来的样子了,是不是起码还可以作观赏之用。如果我们发现的是古代稀有的碎瓷片,研究它的质地纹理色彩原料并记录下来,再结合其它文献资料,积累继续发现的其它碎瓷片,是不是就可以推测和证实古代一些文献的真实性和关系性呢。我们由此得到的这个对考古新的认识就是一个独有的思想认识,在这方面就是一个独立的思想认知,这方面积累多了,就是独立的思想体系,当事人就可称为独立思想者。
从上面一片碎瓷的举例中解释了碎片化后,你还会认为碎片化无用吗?
那么,我们再分析一下碎片化为什么会认为没用,怎么才会变得有用。
其实碎片化本身没有对错。它应该是一个中性的。是因人作用在上面的结果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对它的看法不同。
碎片化并不可怕,怕的是你终其一生一直碎片化。碎片化孤立来看,不会产生价值,甚至还会误导。只有尝试去拼接碎片化,或者整和不同的碎片间的关系,挖掘发现新的线索和知识,才能体现碎片化的意义。
碎片化没有错的,没有碎片化,你想整和想分析想发现,总得有素材吧,没有碎片化当做素材,又何谈后面的独立认知呢?所以碎片化就是不断积累素材。可是一味积累,不整和,就会适得其反,不但无用,还会越来越乱。
这么看碎片化学习,其实也是中性的。根据你是否整和决定碎片化学习是对是错,是助力还是羁绊。
我们今天学习一个片段,明天学习一个片段。这片段的文字,片段的感悟,就是一个个碎片化的知识点。我们看书时候多去思考,思考深刻的点,就是在积累知识点。光看不思考是累积不下的,所以一定要思考,最好是形象化的思考,会很深刻,存留时间长,可以等到你在生活中体悟时想起它。
我们积累的碎片化的知识点,在生活中去悟,结合这些知识点去思考的过程,就是在整和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只有整和才是碎片化知识真正的价值所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独立思想者的必经之路。
碎片化的点,不止是文字的知识点,更有形象化的记忆情景,还可能是一种感觉,也可能是一种行为习惯。我们在生活中去悟,融合这些点,慢慢也会在某个时刻,某个机缘,某次体悟中,点连成一条线。慢慢线多了,又在未来的一次机缘,又会变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面。一个个面再拼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思想体系。独立思想体系的拥有者就是独立思想者。
知识是碎片,思想是体系,而智慧是体系升华后的灵魂。
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学知识,或多或少,却很难拥有智慧。知识可以复制,而智慧是独一无二的。要得智慧,除了慧根超强之人不需依赖文字就可顿悟外,我们普通人只能从知识着手才能有缘得智慧,知识就是梯子,上了房,没用了,可是没它却上不了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慧根,但不是轻易可得。需要付出努力,机缘到了才会一点一点给你。东西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去发现。也许有一天,你会悟到伟人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么高大,他自己也是一个矛盾体,从来没觉得自己伟大,也为工资吃饭而烦恼,也为感情而纠结,也思考自己的付出的意义,也会孤独寂寞。也许有一天,你会悟到,追问高僧大德抛弃亲人修道是否真的对呢。
从碎片话走向独立思想者,就是一生的修行之路。不断的体悟,不断的进步,也就越来越看得更清楚了。上天赐予的是应该珍惜的,是必修的功课,绝不可抛弃。人生的意义是要修行的,而修行最好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修行,不要脱离你现在的生活,因为那可能真的不对,免得没有后悔药可吃。做好你该做的事,担好你该担的责任,珍惜你该珍惜的人和物,不断进取,最终成为独立思想者,获得智慧。
有缘见者,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