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400万的战略经验,今天免费分享(下)
接着上周的文章写.....
学筑墙
古代的豪绅大户,几进几出的大宅子有高高的围墙;欧洲的贵族,厚厚的墙壁围成城堡;抗击游牧民族,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生活上要学会筑墙,军事上要会筑墙,企业上更是要学会筑墙。
古代的攻城战因为有城墙,兑换比至少是1:3,只有拿人命过来堆。城墙能够有利于防守,短兵相接时攻击也有加成。那么企业的城墙怎么修筑呢,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但是今天可以讲讲我平时用的一些筑墙技巧。
规模经济墙
产品差异化墙
资本墙
转化成本墙
重运营墙
议价能力墙
政策背景墙
无法模仿的特殊土墙
规模经济墙
萨缪尔森老师的《经济学》很多人应该都读过,当生产周期中的绝对产量提升时,产品单位成本会下降(或者是公司的运营成本会得到大幅度降低)。规模经济墙会让想参与的公司在初期必须承担成本劣势,而且确定有人进入后,规模化价格割喉可以逼死进入者。这道墙其实是适合很多大型公司,小型创业公司就不要期待修筑规模经济墙了。案例:神州租车公司占据个人租车市场份额的40%左右,他们平均拿车的成本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当其他竞争对手(比如一嗨)和神州在局部地区竞争时,神州租车可以使用价格割喉封杀对手。
产品差异化墙
产品差异化墙(产品和服务,统一称为产品了),就是字面的意思,自家的产品和竞争产品有差异。这里的差异有很多中,有功能差异,有品牌附着力差异、有技术差异、有体验差异、有服务差异、有价格差异等等。产品差异化可以为企业创造避免竞争的真空地带,因为客户对产品肯定是有所偏好的,那么对有差异化的产品就能表现出特殊的客户忠诚度,增加购买几率和复购率。案例:一次性打火机和ZIPPO打火机;普通被子和吾皇万岁系列的被子;四通一达和顺丰快递的快递服务等等太多了
资本墙
资本墙也是很多小公司用不到,一般指准入门槛对资本要求很高的行业。如果一个行业普一进入就需要投入很多资金,而且这个资金还是高风险、资金不可以撤,那么就是显而易见的行业墙。还有一种情况是现代兴起的,进入的行业可能会烧资本逼迫进入者退出,那么新进入者就需要考虑下是否值得进入了。案例:芯片行业研发投入,目前手机只有高通、华为、三星、苹果等聊聊几家有,其他人想进去都得考虑下资本够不够;滴滴和快的的争夺大战,背靠腾讯阿里的资本,烧钱就和玩一样,其他玩家通通离场了。
转换成本墙
现在社会的商业竞争太激烈了,一项产品或者服务有前途很多人就会模仿抄袭,特别是部分竞品还无耻的把主意打到你的现有客户身上时,简直是叔叔可以忍婶婶也不能忍了。但是不能忍又有什么办法呢,这里建议给现有客户做一个转化成本墙。客户一旦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后,想要切换产品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
这次用案例来说明集中转化成本墙:
第一种,关系链沉淀,社交产品中的微信和qq沉淀了很多人的熟人关系链,如果你切换产品,这个转化成本很多人承受不了;
第二种,数据沉淀,苹果id、苹果商店、苹果云服务等系列产品,让苹果用户使用苹果后,切换到其他阵营的成本很高;
第三种,学习曲线沉淀,比如著名的Adobe系列软件,你学习它花了很久,用户不会轻易切换软件的;
第四种,基础产品拉动消费,比如打印机公司租给你的打印机很便宜,但是墨盒你只能用他家的。
顺便说一句,我的本职是产品经理,在开发产品时,我会有意识的增加转化成本墙。第一个是我开发的产品很容易被人卖账号,应对这种情况,我使用微信授权登录,就是借用微信的关系链来增加账号售卖成本。第二个是,开发了部分功能会积累用户的数据,增加用户粘性。
重运营墙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有时候把苦活累活长期的坚持做,等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重运营墙”。
先说一个知名案例,京东物流的建立是一件非常苦逼的事,大神刘强东否决无数反对一定要建立京东物流。当时很多电商都想把这种苦差事外包给其他服务商,自己做轻运营环节,现在回过头来看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种超重运营的211必达物流。
再说一个不知名的案例(其实是我自己用的东西)互联网行业的渠道获取是一件日积月累的苦工作,无论是分销渠道还是流量渠道,当你渠道量积累到一定的质变时,其他竞争对手和你做同样的事时,就会陷入成本劣势。
重运营墙有个特点,一般人不愿意做,当时当竞争对手意识到时,想要追赶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达到的,进退维谷。
议价能力墙
议价能力墙其实指两种墙,一种是买房的议价能力墙,一种是卖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墙。每家企业既会是买方,也会是卖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来打造自己的议价能力墙。
买方的议价能力在以下几种情况会提升:
a、买方的购买数量较大或者比较集中,
b、买方的从行业内采购的产品占买方成本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c、产品是标准化产品,
d、买方面临的转化成本不高,
e、买方的盈利状况堪忧(部分人可能不理解,等会用案例说明),f、买方拥有行业内全套信息。
这几种情况存在都会使买方获得议价能力墙,案例有很多,说一个“e、买方的盈利状况堪忧”的吧。以前看过一个商业案例,格力电器的“朱江洪”时代,有几年的空调市场不佳,代理商实在抽不出资金,朱江洪老总给予代理商提供先期贷款和垫付服务,这个就是当行业整体的盈利不好时,反而能增加议价能力的由来。
卖方的议价能力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得到提升:
a、供应商所在的行业由几个公司控制,且集中度高;
b、没有替代品;
c、企业所在行业并不是供应商群体的重要客户;
d、供应商产品是买方业务的重要投入要素;
e、提供的产品具备了差异化特征或者产生了转换成本;
f、行业竞争中有政府的力量。
一旦供应商掌握了上述的一种和几种能力,那么供应商就可以向行业中的企业提出提高价格的要求,否则就降低服务质量甚至不带你玩。这次的案例,说个名字就够了,剩下的读者自己去脑补,高通。
顺带一提,企业如果能找到议价能力弱的买方,就等于是变现的提升了自己的战略地位,嘿嘿。
政策背景墙
政府政策就是牛,就是老大。商业案例,最近几年炒的火热的支付牌照。拥有这道墙壁的企业,简直就是金钟罩体。
具体怎么做这道墙,更多的靠战略眼光和人脉背景。
无法模仿的特殊土墙
在商业竞争中,有些企业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特殊土墙。这种土墙是指,对手看到你的竞争优势了,但是就是模仿不了。
主要有以下几种,
a、专有的产品技术,如苹果公司;
b、优先获得原材料,如中东的石油公司;
c、有利的地理位置,地产行业最显著;
d、政府补贴,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
e、独特的行业经验曲线,如印力团队,几经易主都无法撼动管理团队的地位,就算最终被宇宙第一大开发商万科并入,仍然牢牢的住宅自己的命运。
还有一些特殊的,只不过更加小众了,比如美学基因。
我和合作伙伴创业的公司,也是借助行业经验曲线做壁垒的。
手艺化
战略手艺化,这个口号应该是曾鸣大佬提出来的,深以为然。战略不能经常做,战略需要经常做,就是指手艺化了。
公司的整体战略方向不能经常做,这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每次的战略决策,相匹配的会倾斜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每家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小公司来说更没有更换战略方向的资本。
但是公司深耕一个战略,会形成战略指导运营,运营指挥执行,执行反馈修正战略的循环。战略需要经常做指的是,实时根据市场反馈修正战略。
案例:互联行业的产品,不断迭代就是手艺化的最好体现,如微信、微博等app。
大的方向不变,小路径时时修正,是手艺化的过程。
独一无二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家公司的战略都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在很多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优势的独一无二
劣势的独一无二
文化的独一无二
把上面的所有筑墙术总结起来,不断手艺化后,总体会形成三种类型的战略:差异化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大布局集中战略。三大战略的优势、劣势、要求的文化都会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会兼容的。
资源完全相同两家公司,同一时间起步,最后的战略布局也会完全不同。因为组成两家公司的人是不同的,每次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不同的,历史的积累也会不同,市场只会留下它认可的独一无二的战略。
用我喜欢的玄幻小说来举例子,小说猪脚面对三本神功秘籍,分别是道家的、佛家的、魔家的。道家的清静无为中正平和,威力不大,但是危险性小;佛家的总是苦行僧似锻炼,威力适中但是很苦;魔家的威力巨大,增长快速,但是很容易爆体。
面对不同的神功秘籍,最好当机立断,做出最符合自身(个性、知识积累、资源等)的神功秘籍。
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企业也必须当机立断,做出最符合成本优势(资源、团队、历史积累等)的战略决定。
尾声
我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把战略篇写的这么长,大部分应该都看不完的。
不过考虑到看我文章的读者,智商和耐心比普通人高20%,看到这里应该是有收获的。这些都是我开公司的战略心得体会,不一定对,但是可以给你做出部分借鉴参考。
战略制定有起点即生存,以增加生命力为第一核心要义;战略过程中要控制节奏,以适当的步骤为核心要义;战略的制定有方法 ,根据自身的资源放大壁垒,有意识的狙杀竞争者;战略的修复是动态的,要不断根据执行的反馈来修正,核心是大方向不变小动作不断;综合起来就是独一无二之路了。
最后祝各位将来开公司能,“阳光下傍大款,学筑墙手艺化,走出独一无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