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y彩色沙漠
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员工周年庆,组织入职3年、8年、10年的员工们一起开一次大Party。
有一个环节是相同入职年份的员工,分批次上台,总经理为每个人颁发一份周年礼物,自然是年份越长,礼物的价值越大。哦,不不不,礼物不是重点。
重点是入职10年的员工们上台时,我看到很多自己熟知的面孔。同一排人中,有普通基层的工厂物流管理员、有工程师、有技师专家、还有一位HR总监。
不禁感慨万千,工作了相同年限的一群人,所处的岗位等级却天差地别。同样的10年,有的人已经飞上枝头拿着百万的工资,有的人还在黄土地一步一个脚印,为着一个多拿几百块、少拿几百块的工资或喜或忧。
我并没有轻视这些工作在一线基层老员工的意思,他们都被我尊以前辈,偶尔闲暇时,还会真诚地和我分享他们的人生阅历。
但我会不由自主地想,为什么?
因为机遇?他们基本都是毕业就进入公司,又同一年入职,公司十年前是起步阶段,无论是工厂还是总部职能部门,都有大把的机会升职加薪。
因为学历?学历有时倒是一个硬性门槛。但我们部门一个科经理开始是本科生,工作两年之后决定重新返回校园读研,出来到我们公司工作第三年,因为工作努力认真、任务完成质量高就被提拔为经理。
所以,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通过了解、观察,那些工作生活始终原地打转的人,一般有几个共性:
1. 任务能推则推、能拖则拖
我认识几个男生,他们都参加了至少2个项目,知识和经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却迟迟没有去做工程督导。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领导根据平时表现,觉得他们还难以胜任;但更多的是第二个原因,他们不想当,觉得责任大,压力也大,还是跟在别人后面做小弟轻松。
2. 看起来很“努力”,实则没效率
上面说的始终没有做工程督导的男生有一个就属于能力不足的范畴。一开始我还不清楚原因,直到开始和他熟识,他向我请教问题才明白。
提问说明上进?不一定,要根据问题内容来看。这个男生提的问题给人的感觉,就是自己根本没有思考过,而且有了答案以后也不去懂得消化。
因为他问过我太多重复的问题,这次和上次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说明上次给他讲解的内容他并没有真正地搞明白,碰到相同问题又卡住了。
所以有些人,你总是看他很努力、加班,可是成长却非常缓慢。因为做事不讲方法、没效率,结果就是高付出、低回报。
3. 下班时间只做消遣娱乐
每天早上上班,尤其是过完周末的周一,你听到更多的对话永远都是:
“你看这期的《中国好嘻哈》了吗?”
“看了看了,谁谁很厉害,都是他自己写的词。”
“周六逛了一天的街,发现巴黎春天打折好便宜,我买了好多衣服。”
“我也是我也是,哈哈,还买了鞋子和包包。”
很多人都忽略了下班时间,觉得上了一天班,下班就是要好好休息和放松的。
但你们不知道的是,在你休息玩乐的时候,别人却还在努力学习、拓展能力。所以,下班后的时间,才真正决定了你的人生。
总得来说,原地打转的人,都是主观能动性差,不积极寻求改变,也不敢于挑战自己和承担责任。
你心中也一定有想做却始终没有做的事情,为什么迟迟未做?因为没有开始的勇气。
不如也为这个任务增加一个目标感,它的核心就是那个“感”。现代人做什么事都得“带感”。那怎么带感?
找一颗小星星,贴在一张蓝色的卡片上,自己全身心的放松躺下。拿着卡片专注地看着小星星,心心念念那个目标。
星星可以不止在卡片上,你也可以贴在办公桌、记事本、床头等任何喜欢的地方。每当迟疑不定,就看看它不忘初心。
不要害怕自己达不到制定的目标,因为只要不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每一天都有突破,就是一种成功。
反观那些马不停蹄努力进步的人,在某些方面也出奇地一致。
上面提到那个工作后又重新考研的领导,他主导的几个项目,年年拿集团优秀项目、质量大奖。我每次经过他办公桌,就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奖杯、奖牌。
另一个同事,他研究生毕业就进入我们公司,6年的工作时间里,他从见习生变成了公司有名的创新者和专家,申请了无数专利。
1.他们不惧怕任何挑战,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这样的任务都为他们带来特殊使命感。
2.他们接到任务有自己的套路,内化成了做事的系统。确认目标、明确方向和方法,再去做。总是事半功倍。
3.他们有问题,先自主思考,查阅资料,把真正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再去与人讨论。问了就会刨根究底,不轻易说:我懂了。
4.他们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下班的时候,与其花一天时间逛街、熬夜看球赛,更愿意坚持读书、看画展或者真正喊朋友出去踢一场。
你觉得很难?但对于他们,早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那个工作六七年还在原地打转的人是你吗?又或者你已经预测到自己几年后仍旧平庸的状态?
读过上面的文字后希望你能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先从态度和思维模式上开始转变。然后行动吧,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