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金融课上,老师给我们讲到了婚姻,她说,人们老说婚姻大事,婚姻大事,婚姻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只是一种投资。
说实话,她前面说的观点我都深以为然,可是,这句让我不敢苟同。
古人有云,婚姻而论财,殆若商贾矣!
我想,这应该就是社会氛围与文化教育的偏差。
旧时有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古人把结婚作为人生最大的喜事。
几千年前,婚姻的庄重程度是我们远远不能想到的。
那个时候,婚姻程序严格且繁琐,《礼记·仪礼》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六礼”,即婚姻所必须遵循的六种礼节、程序,一一实践之后,这个婚姻才算是严肃的、正式的、合法的结合。
纳采。这是婚礼的第一项,即开始婚议阶段。男家相中某女为议婚对象,即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并请媒人“贽雁”为拜见之礼,说明来意,征求女方家长的意向。为什么要送雁为礼呢?雁是候鸟,南迁北往必有定时,男属阳,女属阴,雁南来北往顺乎阴阳,以雁为礼,象征男女双方阴阳和顺。六礼中除了“纳征”,其他礼节都用雁为贽见之礼,到后世,雁越来越难得,遂渐渐以鹅、鸭、鸡三禽来代替。
问名。女方纳雁之后,若觉得男家是合适的,就开具女子的年庚八字,交媒人持返男家,找卜卦术士合算。由于“纳采”、“问名”的程序主要靠媒人完成,所以后来又叫“合婚”、“说媒”。
纳吉。男家在问名后,即通过巫师用龟甲蓍草卜卦,因而也称“卜吉”。卜算之后,男女婚配是否和顺即已得知,如果没有相冲相克之处,再派使者或媒人去女家告知。纳吉到后世就演变成交换庚帖、定亲。这是一项正式订立婚约的程序。
纳征。纳指纳聘财,征即“成”。纳征也就是“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的意思。这项程序在东周时亦称纳币、入币(币是货物的通称),并对嫁娶入币的物质数量按等级不同作了明确规定。那时,人们通常用帛作为礼物。后世将这种仪式称作“聘礼”、“下财”或“过大礼”。纳征礼,是男女成婚的关键,没有经过纳征的男女双方,有“非受币不交不亲”、“无币不相见”之说,所以双方都看得很重。
请期。也称作告期礼。男家择定迎娶吉日。这个日子在周代往往定在春暖花开以后至夏初之时,具体日子既由巫师卜定,也要由双方家庭同意。后世的“催妆”,就是由请期演变而来的。佳期将临,男方派人通知女方,及早为新娘置妆,以便及时亲迎成婚。女方接到催妆通知后,就要送嫁妆到男家“铺房”,一一布置停妥,等待成立家室。
亲迎。六礼中的最后一礼。周文王成婚时曾亲迎于渭水,所以周代以此为婚姻定制。男子在成婚之日须亲自到女家以礼相迎,所以才叫“亲迎”。成婚当日,男家派马车(后世改用轿子)去迎娶新娘,新郎则骑马去亲迎。
这还只是结婚前的步骤,至于结婚当日则更加复杂。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男女相互传情,全都用书信。
女子不说年龄,只有舞象金钗之名,还有豆蔻及笄年华。
等到那一天,深闺待嫁。
那是她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她们手执罗帕,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还有对夫君的柔情。
身着华服,满面娇羞,似水温柔。
男子高头大马,春风得意。
头顶乌纱,手执秤秆。
踏马游街,满面荣华。
八抬大轿,十里红妆。
然后拜了高堂,跨了火盆。
用秤秆挑起新娘的面纱。
从此以后就是一家。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誓言承诺。
但是从此之后,契阔关乎生死,执子便要白首,从此春风秋雨不孤单,踏歌而行有人伴。
后来,婚姻变得越来越形式化。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结婚。
维系婚姻的不再是感情,而变成了证书。
牵手时的温柔早已不在,只剩下婚后的琐事还有满心的负担。
结婚草率,离婚随意。
这个年代,以浮夸的面目在翻天覆地,我们身在其中,感受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千奇百怪,所有的美好与丑恶,像散发着奇香的曼陀罗,慢慢渗透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从前,婚姻是一件神圣而庄严的事情。没有香车,没有豪宅,茫茫人海,遇见了你,就是你。
那时候的爱情,打个招呼还要纠结半天才能鼓起勇气,写个信还能反反复复修改无数遍才寄出去。
看对了眼,说跟你一辈子,就是一辈子。
现在,婚姻是一种投资,连我们老师都在这么说,婚姻从教育开始已经变了质。
人们的想法越来越现实,也对,生活节奏这么快,谁他妈有闲情和你一辈子。
从前,婚姻那么纷繁,却能够一眼忘川。
现在,婚姻那么简单,骗自己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