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可能是断章取义。
三思而后行,后边还有半句:子曰“再,斯可矣”。这句话讲了这么个事:有个人叫季文子,办事特墨迹,总是要纠结好多次才去做,孔子听了说:一件事思考2遍就够了,想来想去还不动,墨迹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边也有半句: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连起来就知道了,这话根本不是不孝有三种,不结婚生子的罪最大的意思。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的罪最大。当年舜想娶尧的女儿当老婆,但是心里估摸着老爹肯定不同意,于是没说一声就直接娶了。孟子才说了这句话:不孝有很多种,“无后”罪最大。啥叫无后?就是这么重要的人生大事,却不告诉父母,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
有些则根本就是被曲解。
三十而立。孔子是这么说的:“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无毒不丈夫。这话根本就是以讹传讹,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就是说:大丈夫就不要跟小人计较。是后人把度直接改成了毒。
还有一些话,则似是而非。
“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人们只会记得第一,所以事事要争第一”。但何必事事都要争那个第一呢?如果你说米开朗基罗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那么达·芬奇,拉斐尔为什么就不是第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无出其右,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也是传世经典。所以他们三人才会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很多事情根本无法找出第一的标准。作为个人,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偏好顺序,就像我总是开玩笑地说米芾是“宋代书法第一名”。若真觉得书法艺术可以分出第一第二,这可就一点也不好笑了。
竞争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可争。我们总是爱比第一,但事事比第一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需要明白,比第一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才华,为什么一定要比出个高低呢?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句张爱玲在《半生缘》里的话被无数文青狂热追捧,可太多人都追捧错了方向,因为人们都忙着寻找那个“可以让自己不问值不值得”的人去了,失败了还以为是自己没有找到,内心强大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其实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不问值不值得”的勇气和能力,如果没有,纵然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无能为力。
再有一些,则对现实缺乏理解。
“人生就是不断努力成为完美自己的过程。”人们总是觉得只要努力,自己就什么都可以做到。而且人越自卑,对生活越不满,就越容易产生“完美自我”的幻想。可实际上。期待中的自己越完美,你就越容易受挫,而越受挫,你就越需要一个幻想中的完美自己来维护自尊,仿佛现实中的自己不算,随时可以推倒重来,而幻想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你还不如干脆承认了自己是个废物,说不定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还有些不废的地方呢。比如,虽然你没按时完成作业,但至少你抄得挺工整,或者虽然你没去跑步,但至少你挑的跑鞋挺漂亮。跟废物相比,你浑身上下都是闪光点。
“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最初讨厌的那个人。” 曾经,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切·格瓦拉,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看到那些在讲台上、镁光灯下正装俨然的长辈们,总是觉得他们好假,好懦弱,好市侩,好无趣。可长着长着,在不知不觉中,你一天天地就长成了他们的模样,你走上了讲台,你站在了镁光灯下,在更年轻的格瓦拉们眼中,你好假,好懦弱,好市侩,好无趣。
人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并且放弃一些理想,这并不是那么什么坏事。相反,这说明你长大了,成熟了,见识多了。
曾经自己讨厌的那个人,也许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当你长大了,真正了解了那类人之后,你也许会理解他们,甚至崇拜他们,渴望成为他们。而那些被放弃的理想,也许并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热血和勇气了,而是因为那个理想的塑造是出于无知和狭隘。人生就是不断往前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了解自己。所以,那点所谓的“初心”,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