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焦虑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是跟自己当前状态比较有关系,由于各种事情,都会很焦虑。在生活中也比较留意这方面的文章,希望可以不断的提升认知,减少焦虑。这次分享来源于得到订阅专栏《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的主理人吴伯凡一次演讲。
焦虑的程度主要跟我们的心智管理的能力有关,跟我们的工作量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有时候是负相关的,人们在没事做的时候,反而会有很多焦虑。一个焦虑的人,并不代表他有很多事情要做,或者即将要做很多事情,有时候反而表示他做的事情很少。这就是所谓的一闲下来就胡思乱想。
曾经听一个行业技术专家的总结,如果一个搞技术的人跟领导谈涨工资,说明这个人的工作不饱和。仔细想想,有几分道理,曾经的工作每天都特别饱和,工作有成就感,虽然苦点累点觉得干的有价值,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在成长,确实工资是相对次要的。反而闲下来会想到曾经过去的辛苦,薪资还这么低。加上未来不确定性,自己市场竞争力逐步在降低,持续焦虑不安。
焦虑与人们缺乏幸福的能力也有关系,如今社会越来越富裕,所以其实人们其实不缺乏幸福的条件,而是缺乏幸福的能力。我们已经拥有的资源和条件,常常因为某种心理习惯而被自动清零了,导致我们处于一种心理上的贫困感。这种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我们会忽视自己已经拥有的相当重要、但又看似不稀缺的东西,而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上。让我们产生持续焦虑的,不是真的贫困(绝对贫困),而是被比较出来的贫困(相对贫困)。今天的焦虑就来源于对于一个当前能力无法达到的问题上纠结。焦虑感是没有目的,它会不停地纠结与担忧。所以,要努力让自己走出盲目焦虑的状态,把当下的问题具体化,然后制定步骤去解决,将焦虑感转变成紧迫感。比如化“无能为力”为动力,努力提升自己挖掘机会,当机会来到时有能力有意识的把握住。
一个人的心智能量也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无关的琐事绑架,他的心智能量就会因为被过多地耗散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而很难专注去做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把有限的能力用于只关注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再说一下幸福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有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可以看成一个人的物质资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比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东西去包装。当一个人没有了超出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欲望时,内心的焦虑就会少很多,幸福度也更高。
人生苦短,时间、精力有限,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那些无意义的焦虑当中。把那些不断膨胀的欲望放在笼子里,那些当前无法掌握的能力和事物拆解成具体可行的路线和实际行动,不断地坚持认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当中。在找不到明确努力方向时,坚持锻炼+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