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和苦难是一杯清冽的酒,喝过它的人,有了力气和胆量,这世上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们的脚步。河南,是一个常饮这种酒的地方。
贫穷和人口众多与河南密切相关。这个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核心所在的地区,西北高东南低,以平原地区为主。平坦的土地繁衍众多人民。但又因地处黄河和淮河中下游,常发生自然灾害。
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郑风.遵大路》,因为逃荒,相爱的青年男女不得不分离。女子说,哥哥哟,你莫要看见别的漂亮姑娘就把我忘了。然而,谁都明白,他们这一分离,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了。
翻开随便一个地方的县志记载,蝗灾,水灾,旱灾,频频发生。物价飞涨,易子而食,并非虚撰。
艰苦的环境造就可敬的人民。改变生活改变命运,高考对于许多河南学子来说,无比重要。
一位同乡朋友,没有父母,靠哥嫂供养读书。连考两年没有过线,不是他不努力,是学校当时整体教育水平低下,一个年级很少有考上的学生。
听说煤矿能赚钱,他偷偷休学跑到豫北一个煤矿上。下井之后他见到了书本上看不到的真实:矿难,坍塌,活生生的人瞬间被矿车挤压成肉酱。三个月之后他回来了,一言不发,埋头读书。那一年,他考上大学。
“有一次做梦,有肉吃。还没吃到嘴里呢,梦醒了。”农村里的孩子读高中只有到县城里读。等交完学费,家里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吃饱尚可,哪里还能吃上肉呢。上世纪许多河南学子的记忆如是。
一位现在华为高层的河南人,他有着更不同寻常的经历。经过苦读他终于考上大学。没有人知道他的学费是怎么凑出来的,四年大学他很少和同宿舍同学一起吃饭。他的饭是免费加饭的白米饭配免费酱油做菜。后来他发现了更省钱的方法,三公里以外的镇子上卖有三毛钱一捆的干面条。那干面条分量足,买一次可以吃一周。但学校没有免费开水,于是他采用另一种办法:冷水泡干面条就酱油。
为什么这么节俭?何况学校已考虑他的困难,给他勤工俭学的机会。因为他还有弟弟妹妹,他们也在饿着肚子读书。他一面读大学,一面将能挣到的每一分钱都寄回去。因为他老实巴交的父母实在供养不起更多的孩子读书。大多数人眼中的夜空,对他和他的弟妹来说是难忘的回忆,吃不饱的夜晚醒来,肚子饿得难受。在黑夜中坐起,抬头就可看到繁星满天,却冷峻无比。
我以为这是我听到的最苦的学子,其实苦难哪有相同的,只有更苦。
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在初中到高中六年中经历四次失学边缘,家中几度天灾人祸。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学费29.5元,对他来说,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读初中时,他父亲去世。因为务农光脚被刺破,无钱医治,加之长期食不果腹,最终离世。
雪上加霜的生活,加之国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他只有咬牙苦读,但时常饿得晕倒。原本还有一直暗中资助他的母校老师,后因学校合并到更远的中学。他再次面临失学困境。
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地方干部和学校不愿放弃。于是,他们再度出手了。
母亲带着孩子们讨饭,如遇到讨来窝窝头和红薯,他们便想办法给他送到学校。因不堪忍受没有希望的饥饿生活,没多久,他的姐姐选择自尽。
祸不单行,高考前两天,家中失火,母亲病倒。命运就是这样无情,用刀子一遍又一遍地刮骨。在老师的劝说下,他终于步行60多里路,在考试那天凌晨赶到学校。
这个身高只有1.42米的人在选择大学时选择了地下采煤专业。因为这个专业不限制身高,又苦又累,报考的人数少,最最重要的是采煤工资高。
这是一位后来从煤矿中走出来的省长。他叫王明义。
我含着眼泪读完了他在母校建校110周年的讲话《我的艰辛求学路》。在他面前,一切苦难都不叫苦难。经历过这样生活的人,在世上还有什么怕的呢。